游园,惊了谁的梦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墙外熙攘繁华,墙内清净风雅,蕉窗听雨,月下品茶,长廊里藏得住幽深的思绪,花格窗记得缠绵的情愫。游园如诗,亦如梦。
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
——晋 潘岳《闲居赋》
苏州拙政园,一个承载着深厚历史和江南韵味的地方。它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16世纪初明朝正德年间,至今已有逾五百年的历史,依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人目光。
作为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拙政园以其卓越的设计和令人陶醉的景观而闻名于世。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以及苏州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拙政园坐落于苏州城东北角,是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大的古典园林。但它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件凝聚着中华文化精髓的艺术珍品。它以其精巧的布局、雅致的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理想和生活哲学。“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这片不足百亩的天地间,造园者以非凡智慧,将远处的山峦、近处的亭台楼阁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精神家园。
园林以水为核心,山水环绕,园内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每部分都有独特的景观魅力。
东花园开阔明朗,以山水见长,给人一种自然舒展的感觉;中花园以庭院取胜,是整个园林的精华所在,汇集了最具代表性的景点。西花园以建筑为主,风格独特,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展现了江南园林的精致与典雅。园南是居住区,展现了典型江南传统民居的多进式布局。三个区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形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独特格局。而苏州园林博物馆也坐落于园南,是一座专注于园林的主题博物馆。
拙政园虽是苏州园林中名气最大的一个,但论年纪,还真不是最大的。它与其他园林的溯源不同,拙政园的年纪扎扎实实是从明朝开始的。不仅如此,文徵明在此园的建筑期就参与了拙政园的规划和设计,写了《拙政园记》,画了《拙政园图三十一景》,并为每一景点题诗一首,还在“卧虬堂”前小院的石盆中亲手栽种了一棵紫藤。
1.文徵明手植,江南才子们的雅集之地
文徵明留下的最大特色就是紫藤。在拙政园深处,它不仅是园林中的一道风景,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这株紫藤是由明代才子文徵明亲手栽种,被称为“文藤”。承载着江南文人的风雅与岁月沧桑。他手植的那一株到现在四百四十多年,一直在园子里。
忠王府内的这株紫藤之所以名气响,除了超高的颜值,背后的来历也是相当不凡。在这片紫色的花海中,却流传着一个关于“两个倒霉蛋”的传说,为这株古树增添了几分神秘趣味。
关于“两个倒霉蛋”的传说,流传着多个版本。
一说是在明末清初,两位书生因科举失利,来到拙政园散心,偶然在紫藤树下相遇。两人因共同失意而结为知己,却在一次醉酒后不慎从紫藤架上跌落,成了“挂在紫藤树上的倒霉蛋”。另一说则是两位工匠在修建园林时,因争执不下,被紫藤的藤蔓缠住,成了园中的笑谈。每年仲春紫藤花开,这儿便成了“江南才子”们聚会的地方,设宴雅集、把酒言欢!紫藤寿长,苍劲有力,园名、宅邸、景观随人、随时局变更,但它没有,它的茎干也早已攀附到了一墙之隔的拙政园,终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延续着四百多年前的江南雅气。
无论哪种版本,这个传说都为紫藤树增添了几分幽默与传奇色彩。
为什么是紫藤呢?文人喜欢梅兰竹菊的有很多,淡雅的荷花也不错,何况是拙政园里的“一池三山”:以远香堂为中心,入口藏在黄石假山之后,开门见山,障景昏暗,山有小口若有光。循曲廊至「远香堂」北平台则豁然开朗,一条轴线却迥然不同,左右水旱园相对,左通今不通,右达转折游廊,过曲桥而上,便是一片明朗。「远香堂」便是取自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借喻君子品性高洁清雅。
隔岸「雪香云蔚亭」对景,「山花野鸟之间」有暗香远来,微风清幽。「待霜」处柑橘清新,[梧竹幽居]里竹香冷冽,「枇杷园」藏海棠,「小沧浪」啸松风,「玉兰堂」含墨香,「香洲」自是驾“香”而来……
远香堂
「远香堂」为四面厅,东西亭轩,以小衬大,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堂名因荷而得。以山石破势,三山而起,高低错落,远近不同,自成一处景致。
「雪香云蔚」坐落主山之上,卷棚歇山为顶,与「绣绮亭」同由,亦是把控尺度之作。白梅围植绿萼花白,雪香一片,梅林如云,交柯成景,恰是那“花外见晴雪,花里闻香风”之风韵。坐落云中,山高自在,云雾漫漫,山色遮掩,亭中更为隐蔽。
亭前「山花野鸟之间」,山径转折而上,松、梅、竹交互而生,恰有鸟叫蝉鸣声起,十分应景。楹联“蝉噪井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衬静,在这山顶高出,俯瞰园中各处,花木半遮,愈显幽深。
平桥一跃,一步千里。「待霜」攒尖为顶,山下高亭耸立,藏在山林幽深处。而入山中,亭小尽显。「待霜」匾额小巧,亭中顶部压抑,周边亦无设走廊,两处开合,亦没有留人之意。但一个“待”字,又难以自顾自的离去。
「待霜」取韦应物诗歌中“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诗意,夏热有「枇杷园」里“黄金果”挂满枝头,秋凉则「待霜」橘红满园,更有乌桕成林,映带左右。满园翡翠,亭尖略露,唯有此处绯红。
以橘题额,文徵明《拙政园图咏》 曾云:“倚亭嘉树玉离离,照眼黄金子满枝。千里勤王苞贡后,一年好景雨霜时。向来屈傅曾留诵,老去韦郎更有诗。珍重主人偏赏识,风情原许右军知。”屈原大夫曾经为它留下橘颂《名篇》,唐代韦应物更是写下赞美的诗句。园主亦是在藉橘言志。
两山明显,而三山何在?移步三桥,两处曲桥孤立成岛,「荷风四面」簇拥其间。亭子处高位,脚下山石点饰,既是山脉余留,又有水花溅起。亦是如此,山不在高,愈显真山阔远之美。
亭外“四壁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景色皆纳入这字字珠玑里。“面”改为“壁”,由室外向室内收入,以小见大,看似内收,实为外放。而“三面柳”恰有柳枝摇曳,三路指引之意。但这柳枝精妙,还需到「梧竹幽居」处。
折桥架于丛荷之上,柳条倾斜,恰将「别有洞天」夹景中央,视线聚焦园外北寺塔,才有借景天然之妙。
上联取李洞《山居喜故人见访》中“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与「环秀山庄」中一意,秋去冬来,园中并无冬日花木,万山凋零,山形绵长,唯有“一房山”倒影湖中,着实为妙。山前暗,山后明,一山欲比一山高。而后步入厅堂,远山即在眼前,山形愈加绵长,「荷花四面」处的阔远,「雪香云蔚」中的高远,「待霜」中的深远。山行变化,围水而绕,踱步漫漫,香气缭绕,此中山水,恰似无意,实则有意为之。
下联借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与「拙政园」中一境,夏尽秋至,园中虽无夏日繁花,万木萧疏,水色清幽,唯有“空山”映照池中,别具韵味。林外静,林内动,一林更胜一林深。继而穿行廊榭,近水即在脚下,水势愈发幽深,「远香堂」前的清幽,「小飞虹」中的幽邃,「听雨轩」内的幽寂。水态流转,依山而行,步履缓缓,水声潺潺,其间林泉,看似无心,实则匠心独运。
拙政园于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拙政园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国家旅游局更将其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拙政园以其林木独特而闻名于世。几百年来,园林的设计理念一脉相承,秉持着对植物景观的追求。早期的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的景观都取材自植物,如桃花片、竹涧、瑶圃百本等等。在园内春日时分,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霞光四溢。夏日则是荷花的主场,美不胜收。秋天,木芙蓉、红叶如锦,相互交相辉映。冬天,老梅伫立,独具雄姿。
因此,拙政园的文人气息特别浓厚。
无论是忙碌的都市生活还是疲惫的身心,拙政园都会带给你一份宁静和舒适。拙政园期待着您的光临,走进拙政园,来一场与自然和历史的对话,感受一份独特的江南韵味,领略这片江南明珠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