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傍晚与大学刚毕业的六妹子散步,途经小区周边街道。街道两边绿树成荫,枝上知了声此起彼伏,给炎热的傍晚增添了些许热闹的气氛,晚风轻拂间,听蝉鸣似也是一种享受了。
我与六妹子边走边聊,我说:“知了不知疲倦的叫了一个夏季,它知了知了的叫,它到底明白了个啥?人烦时听它叫,心更烦,有人就称之为蝉声鼓噪。人心平静气听了它们叫倒有听曲一般觉着动听哩。”
六妹子笑了笑说:“姨呀!你别小瞧了这蝉,它可是在出生之前躲在泥土7年之久才出来叫夏哦!”
我觉得这不可能吧?第2天,六妹子就发了一篇法国昆虫学家著名作家法布尔先生写的《蝉》给我看,以证实她说的话是对的。因着拍视频,把看这篇《蝉》文章给耽搁了。
今天不那么热,正好可以坐下来认真品读这篇《蝉》了。六妹子只讲对了一半,我以为蝉在地下静待了4年,4年了才出来迎夏的。
法布尔先生文中这样写道:4年以后在阳光中歌唱只有5星期。
通过细看法布尔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了解到蝉漫长的蜕变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的艰辛。
原来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蝉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它用这液体与泥土拌搭筑成自己的穴巢,它们将穴巢其实在地下,到了适时的夏季从穴里爬出来,依附于小矮树,或一片野草叶或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皮,用前瓜紧抓住这些依附物,一动不动,于是外皮开始自背裂开,露出浅绿身体,头先出,接着吸管,前腿,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除掉尾部,整个身体都出来了。
真是太奇妙的一个蜕变过程!
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夏天的所有枝头被知了占据,知了迎日出送夕阳的一直鸣叫着,也不怕喊破了嗓门。
那天在一棵大树下,见到了一只不再动弹的蝉,我俯身细看,但见它身上爬满许多蚂蚁,可见此蝉已无生命迹象多时。树上蝉声阵阵,依旧响彻街道上空。
不仅突发感慨:在众多的知了队伍中,少了一只蝉,也不会影响大家的合奏。那天拍了个视频,并写了几句附在视频中,只因初学制作视频,没有成功呈现在画面中,只在视频题目中带了一句。
知了它们一只叫,其它的同伴便会应叫起来,真是一呼百应的。而都在枝头自己的所在位置上叫,偶尔一只叫着就掉落坠地了,合奏曲中也不觉得少了一位歌者。倘佑知道了会不会歌声全部停下来,去到坠者身边哀悼呢?!
六妹说:“阿姨想象力丰富!倒是可以写下来记下你这时这个灵感哦!”
哈哈,写吧写吧!权当一份心情。其实知了的世界岂是我所能知道的?不过,知了从幼虫至蝉蛹成形成蝉的蜕变历程是不容小觑的。
借用法布尔的说法“4年黑暗中的苦工,1个月阳光下的享乐,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4年,现在能穿着漂亮的衣服,长有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钹声响亮到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对于此,我深感认同。蝉有薄而华美的外衣,同样让我想起了古美人貂蝉。着薄如蝉翼的衣裳,顾盼生辉的明目,楚楚动人的婷婷袅娜身姿,本在养父身边天真烂漫生活,后来竟然成就了一段旷世奇缘……
蝉其实有时也予人以一份想象,知了知了叫不停,你究竟唱些啥?夏至至,知了先知。知了引领夏的声音。而蝉蜕变的漫长历程,让我敬意顿生:不再讨厌它那嘶哑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