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学习069] 两个叙事督导个案的启发

一年最后一期的两个个案督导,很不一样的个案,同时咨询师的背景也差异很大,首先感谢两位受督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学习机会,以及她们在本人成长经历和受训背景基础上形成的个人视角为我们开启的对个案的理解窗口。

01 一个有着疯狂言论的辍学中学生

第一个个案,对于一个有着“疯狂”、“危险”言论的辍学中学生,咨询师没有急于给孩子判断成精神问题、做病理化的理解,这是很难得的,她能够做到这点,应该也与早年成长中的家庭境遇和“叛逆”经历形成的对这个孩子的抱持有关。

对于孩子的言论,我们应该主要从心理层面去探索,给孩子带来了什么获益。或许,这个孩子老是谈论法西斯、军国主义,可以显得他与众不同,可以给他带来力量感,支撑他在绝望的生活世界里走下去。孩子想象有希特勒那样的人可以保护他、可以给他力量和希望,他将希特勒作为一个全能的客体作为认同的对象,让自己成为一个愤世嫉俗、要与这个世界划清界限、从而给自己建立与众不同的尊严。

我们的求助者的一些异于常人的说法和做法,未必不是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活下去的手段或生存技能,尽管当他将之泛化到生活世界里时,别人不一定能够理解和接受。心理咨询师就是要去理解这些表面言行对于来访者的意义,去深入理解他的处境和感受。

02 专业咨询师与超理性高材生的咨询经历

第二位老师,有专业的叙事疗法受训,带来的是与一位理性很强的成年男性来访者的数十次咨询的分享。重点讨论了叙事治疗中涉及伦理的两点,一个是咨询超时的处理,包括与来访者和机构两方面的沟通,另一个是异性情感部分的处理。前者属于“小伦理”,原则是以有益于来访者成长为考量,具体可以结合费用的设置,更加弹性的处理,如果机构没有违背伦理的规则设置,应该遵从机构的规则。后者属于“大伦理”,即使是叙事疗法,同样有不能与来访者越界发展亲密关系的红线。

作为咨询师,对种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回应体现了专业性。无论涉及大伦理还是小伦理,都可以以真诚、透明的态度,跟来访者直接讨论,叙事更强调不带预设和猜想、用直接询问来访者的方式进行讨论,遇到来访者的回避或者隐藏,可以尽量去理解和尊重其在意的地方,在合适的时机再递进,如果不能把握好情感边界,需要中止和转介。在方法上,也应该基于对来访者的判断,评估叙事疗法的匹配性,以来访者为中心,选择合适的方法。

(LM)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