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的思考哲学和贝索斯如出一辙,做打车的原因去年小晚的采访里就有提到:探索万有引力的边界,而引力的核心是用户的需求和场景,这就是王兴所谓的「以客户为中心」。亚马逊的文化也是以客户为中心,甚至可以不惜舍弃公司短期利益。对王兴来说也是如此,他认为持续做对用户有益的事情,供给端最终都会聚拢过来。所以无论是外卖还是酒旅,美团一直坚持为店家做信息化的改造,这根本上是为了能获得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长期来看它们才是对用户最有价值的事情,这也是美团最宽阔的护城河,类似的案例是亚马逊收购 Kiva 机器人。
美团会进军打车的另一个原因,是滴滴长期以来在很多方面做得都不够好。而滴滴做得不够好在我看来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网约车的政策限制了运力,一到高峰供给就跟不上,再加上中国长期以来出租车的客单价相对低,乘客和司机两头都挑剔,快车自然不好做。
二是后无追兵,既然不用看后视镜,自然朝着大愿景狂奔。而在打车这个市场,最宽阔的护城河毫无疑问也是掌控供给,但依靠快车是不可能的,拼车也只能通过算法提供有限的额外运力,长期还是得靠能源车、无人车和智慧交通,但这势必面临和车厂、Google 和特斯拉的竞争。靠什么和他们竞争呢?中国市场远远不够,所以程维说要「突破第一宇宙速度」,60亿的全球市场足够大到帮助滴滴击穿出行领域的上游。
回到王兴说的滴滴是「以资本为中心」,在我看来其实只是双方的战略出发点不一样,美团更多是基于 Live Better 的横向布局,而滴滴是纵向布局出行领域。作为两者的交汇点,网约车本质上就是一场以资本换份额的战争,有钱就能获得入场券,所以美团入场了,司机乘客都为补贴的归来而欢呼,但补贴远不是战争的全貌。
接上次写的……
长期来看,补贴战只是美团和滴滴在相互争取时间,根本目的还是补短板、抢供给。许多人都说滴滴的短板、美团的优势是到店场景,其实深想之下也未必。
出行确实只是手段,但作为手段反过来也意味着用户需要的是一个综合解决方案。在点评/美团上选中目的地然后直接打车的用户会有多少呢,恐怕多数还是奔向了公共交通,更不用说早晚高峰根本不在美团的场景里。
而出行的综合解决方案正是滴滴的目标,并且在用户的直觉里,出行就是出行,消费就是消费,本质上是 2 件事情。所以不管美团抢下 20% 还是 30% 的市场,对滴滴成为「出行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都没有这么致命,司乘都不忠诚意味着司乘还是会继续使用滴滴,击穿上游的逻辑依然跑得通。
而滴滴的短板,需要在这个时间窗口里补齐的,应该是找到补贴之外能长期掌控供给的手段,比如通过游戏化、情感化。因为司机这个群体太苦闷了,滴滴对他们来说就是个冰冷的机器,这样不成为出气筒才怪。相反,如果滴滴跟随美团补贴,一来规模更大烧得更多,二来对司乘抱怨的平复也只是一时,长期依然会被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