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也是如此!杏花已然开过,梨花尚在花期,蒙蒙细雨落在纯洁的白色花瓣上,细细看来有一种平静圣洁的柔弱美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审美,“梨花带雨”于四季而言,就像人生初长成,经历过一些凄风苦雨后,留着泪对苦难荒谬的青春说再见,满怀热切的迎接春之精彩。
村里人、尤其是家里的当家者,都会极为郑重的安排清明的祭祖活动。这里严格来说,真的不富裕,所以“郑重”也并不是说要啥排场,而更是一直态度和仪式。
照例,清明前两天,家家户户的男主人都会去村上的便利店买一些白纸和冥洋,然后洗手后,把白纸一张张争气割开,大概三十二开的样子,然后整齐码放在打扫过的地面,拿出百元人民币放在纸上排版后用手掌拍打,谓之“打钱”,就是印钱的意思。做这个事的男主人必须家庭美满,如果是丧偶,那“印出来”的“钱”是不能用的。
这个是有故事印证的。有一个刘姓老人说:他娘去世第二个年头的清明,他爹像往年一样“打钱”上坟,结果晚上他故去的爷爷就跟他爹“托梦”,他爷说他爹“送”的钱都是一半没有“字”的,“花”不成。于是,他爹感觉很惶恐,第二天早上就赶紧找了家庭圆满的邻居重新“印钱”,在他爷坟上重新烧了。刘老爷子说这段故事的时候,大家都默不作声,连平时最喜欢开玩笑的人也都是一脸严肃。
村里男人们、即便是已经搬离这个村子里的人,在清明前两天都会陆陆续续带着“印好的钱”和冥洋在祖先们的坟前烧了,俗称“送钱”。一般,这里风俗清明当天不“送钱”。而清明当天,基本上家家户户的女主人都会包馄饨。馄饨煮好后,先盛几碗放在桌案上,让“祖宗先吃”。
这个村上的人大多都是早几十年逃难过来的,所以能够追溯的祖宗也就不会超过四代人,也有的三代人。这种待遇是普遍而公平的,基本上桌案上都会是最好的伙食。
各位“祖宗们”享受的待遇与生前还是有一些出入的。人世间的事情吧!有生活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不孝逆子”这个词从来都不是传说。我们这有户曾姓人家,老爷爷生前七八个子女,等到他老了走不了路了却并没有得到子女的妥善照顾。女儿们远嫁平时几乎不常见得到,儿子倒是有三四个在跟前,他却即便最后靠双手在地上爬也不见得能够让他们心疼。也倒不是他的孩子就有多么的穷凶极恶,而是几个儿子过得都不咋好,四个儿子三个没媳妇,有一个过得还可以,也成了家,但却是媳妇说了算。老人家似乎不是一个父亲,更像是一个大家可以相互推托的麻烦。看来古人说“论孝辨心莫辨行,辨行天下无孝子”。
人们在坟墓前欢笑,庄稼只有吸收了粪肥的营养才会疯长。这世间哟,本来就不是那么完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