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现频次也非常高,像“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忧不惧”“君子坦荡荡”“君子求诸己”“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固穷”等等,那何为君子呢?它最初是指地位崇高的君王之子,后来演变为有道德、有理想、有地位的谦谦君子,而孔子更是赋予其诸多德行要求,比如“三戒”“四不”“六德”“九思”。
《论语·季氏》中讲,“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说的是:人在少年时期,尚未发育成熟,要戒色;青年时期,血气方刚,戒打架争斗;老年时,身体衰弱,戒计较得失。孔夫子根据人体各个发育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忠告,特别人性化,也十分中肯,恍若三盏指路明灯,让有德行的君子可以避坑,而色、斗、得同样是每个人值得戒惧之处,所以“三戒”具有普世价值。
“四不”散见于孔子的诸多论述之中,是孟子总结提炼出来的,主要内容为: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意指:君子凡事要讲礼,每当有所行动时必定有其用意、合乎道理;君子不以讹传讹随便说话,讲话定要有理有据;君子节制欲望,不贪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假如有所求,定是为了社会正义;君子凡事经过再三考虑,想清楚了才会行动,且定要合乎正道。“四不”对君子的言行举止进行了规范,一言以蔽之,即词正行端。
“六德”分别指礼、义、仁、智、信、廉,其中的“信”最为关键,孔子多有点评,如“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诚信可谓是做人之基、立国之本。“九思”包括“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里面最难做到的是“忿思难”,就是愤怒时需考虑后果。人在发怒时往往会失去理智,头脑一热而做出蠢事,此时冷静方为第一要义,深思熟虑结果的危害,才会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孔子对君子寄予如此之多的厚望,无异于在雕琢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可真正达到所有这些条件的完人是不存在的,他之所以苦心孤诣地打造一位“神人”,目的在于给世人树立一个标杆,让人们有学习的榜样,从而激发正能量,建造一个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非常骨感,圣人所处的历史阶段正是道德沦丧的坠落期,所以他特别郁闷,也非常纠结,郁闷于自己的主张处处碰壁,纠结于自己的学说能否发扬光大。
历史证明孔子的纠结多余了,因为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之学一跃成为封建统治阶层的思想正朔,并延续了近两千年。而孔夫子的“君子人格”时至今日仍没有过时,“三戒”“四不”“六德”“九思”依然可以作为修身养性的行动指南,戒得、不妄动、讲诚信、忿思难等还可作为我们的座右铭,即使成不了君子,但一定要远离喻于利、同而不和、长戚戚的小人。
202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