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报考生:
你们好!
我是一只大三狗,这样的词对于你们来说,听起来可能有些反感,甚至会觉得我这个人不正经,但是以后你会明白,现在我的“不正经”将会成为你们的日常,而这样的戏谑称谓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
你们的成绩出来了,你们的一二本分数线也出来了,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查学校、找专业、报考、录取、落榜、上“大学”,不管你以后会不会被大学上,总之,现在你要做的,就是看完我下面将要出现的文字,对你来说可能起不到关键性作用,至少会有那么一点用处。
1.学校很重要,但是专业更重要, 学校给你提供你本应该拥有的基本资源,而专业可以传授给你获取和利用那些资源的特殊思维方式和别样技能。
2.不要因为现在的成绩而骄傲或者自卑,甚至沮丧,因为进入大学以后,你前12年的学习成绩将成为一个屁,甚至屁都不如。
3.今年贵州的高校毕业生已超过12万人,也就是说,街边摩的小哥的基础文凭可能就是高职以上。
4.高考成绩是你傲慢无知的资本,而大学将成为你变为堕落和自以为是的温床,这个时候,希望你记住我的这句话,这句话非常刺耳,而你要做的,是反其而行之。
5.恋爱?放手去吧!谁没有过长相厮守,谁没遇过白痴无赖。
6.你的前途没有谁可以给予,只有你自己能够掌控,特别是出生寒门的孩子们,记住,你的今天足以成为你在别人面前昂首挺胸的资本。
7.先做人,再做事!
8.在你不了解的事物和人物面前千万不要说“喜欢”,更不要说“爱”,这两个量词虽然暧昧、真挚,但是同样可以变为动词,在陌生面前,你最多就只能算是对其有所知晓。比如现在你们口中一味颂扬的某个专业。
9.别去整容!
问你一个问题:
你知道你进入大学以后为什么会被其他大学的同学看不起吗?
我来告诉你。
一
这是一个让我偷着笑,却又笑着哭的故事。
有一次,在某网站发表了一篇时评,一高校的时评作者老高兴了,在写友交流群里面找到我的联系方式,添加我为好友。
聊了一会,他得知我还是学生,便问:“丁口灿,你是哪个学校的?”我犹豫了一会儿,想玩点儿小幽默,“你猜”,“XX大学的吧,肯定是”。
我当时心里想:嘿,为什么觉得我是XX大学的学生?(211)。
我回了一句:我是xx大学的学生。他延迟了三分钟才回了一句:这样啊。
当时我就想借一句话给他:好尴尬啊。哈哈。
还有好几次类似的情况发生在我身上,如出一辙。
有一次是我和我的一个微信团队做微信,其中采用了比较新颖的版面编排方式呈现校园内容,一个公司的小老总看到后,问了我以上一样的问题,他的回应也比较冷淡。
从他们的反应中我读出了另一句话:你怎么就不是一本院校的学生呢?
可是,我为什么就一定要是一本院校的学生?
二
不可否认,一本院校的学生在社会里不论是就业,还是进行一般的社会活动,都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声誉,这种声誉的获得不是因为他们超出常人的能干事,而是好评频繁出现,形成的刻板印象。在特殊情况下,他们也是社会舆论和社会利益的最佳既得者。
很多二本院校的学生和其他人一样,有时候会羞于吐露自己所在的院校,乃至于自我吐槽和贬低,其本质不在于好与不好,而在于目的的落脚点是“歧视”。
这种嫌弃的初衷不是“自黑”,而是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委屈感;这种歧视也不是看不起院校本身,而是院校获取资源的能力和拥有资源的多寡。
资源,我们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社会资源又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前者例如人力(学校职工、学生生源和教授资源等)、物力(学校设备、学校建筑和学校校车等)、财力(私人捐献、政府补助和企业赞助等)等,后者例如技术、知识、组织、社会关系等。
我们经常羡慕一本高校,乃至世界名校,羡慕他们什么呢?
羡慕他们学校拥有数十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羡慕他们拥有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所有者,羡慕他们拥有一群财力雄厚而且长期关注学校建设,乐于资助学校的校友。
为什么羡慕他们呢?
因为我们没有,或者是,我们有,但是我并不知道。
三
一所高校是否真的有实力,不仅仅在于这所高校自身鼓吹的定位,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还要看这所高校本身具备的资源,以及你获取资源的能力。
我大学一老师和我说过,“你看人家清华北大校友,随手便是百千万的校友基金,你再看看我们......”这就是获取资源的实力。
高中时候,我的一老师给我定位为冲刺一本,经过了好多天的奋战后,今天就是当初不好好学习的下场。尽管如此,身边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意识冲击,无不增强了学校资源在我心里的重要性。
学校拥有资源的多少是资源能否共享的前提,学校的资源能够带给学生什么东西呢?
校际资源:走访、留学、交换、考研、走朋友、走亲家。
师资资源:跟着老师做课题,深入社会,涨姿势。
校友资源:钱!设备!
社会资源:社会实践;将社会组织引进校园,开阔眼界。
土地资源:塑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食物资源:高端教室、研究室、实验室,高端设备、器材。
......
如果一所学校连能打底的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没有,那肯定被毙掉啦,哈哈哈哈,这只是个假设。
四
获取资源的能力并不是天然共生的,而是靠后天有意识地培养和实践才能够得以展现和壮大。
打个比方:A985高校2015年金融学专业毕业了45名学生,要知道,一所985高校金融学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可不是一般般的,这45名学生在10年后有的腰缠万贯,有的还是腰缠万贯,缠得腰都快弯了,心好烦,好烦好烦哒。
如果这所学校没有专门的部门或者研究所进行长期联系跟踪,我想这些腰缠万贯的大佬们只怕会觉得没有校园归属感,随即而来的便是学校优质校友资源的流失,也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缺失。
一个优质校友给一所学校带去的资源非同一般,从人际关系六度理论出发,一个优质校友足以向他的母校推荐6个和他一样优秀的人到母校进行走访交流,这种交流是封闭的校园非常缺乏的社交活动,它的特殊性就在于,相对于刻板严肃的学术交流而言,学生们喜欢“自家人”的励志故事。
一所高校想要发展得更好,就应该把现有资源进行精细化梳理、整合、再分配,干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如果仅仅一定把可支配的可利用资源收归深巷,对外夸赞自身雄厚资源,美其名曰“蓄势待发”,而不加以有效利用,等其自行失去可利用价值,那还不如将其转移,或者毁灭。
要知道,能干实事的资源才是好资源。
若转载,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