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刚刚完成了华南区的培训,这里总结经验和教训。
1.课程设计及现场技巧
1,开始的时候自我介绍,PPT首页最好写上自己名字,说两句客套话,然后再开始讲内容。
2,华南和台湾的培训反馈表中有好一些学员反馈互动太少,课程设计的时候可以预留一些和学员互动的环节,比如有奖问答之类的。
3,在讲课中途需要设置休息时间,一般一个小时休息10分钟为宜。
4,如果是下午的课程,要考虑午休时间的影响,学员大部分会很困,应增加适当的互动环节,或者找机会休息,实在不行,前面的内容应该是比较次要的,重要的部分要放在学员精神的时候讲。
5,每个章节最好都留一点时间给学员提问。
6,演讲最后的Q&A结束时,要说两句感谢大家的到来,希望今天的课程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或类似的话打圆场。今天只说了一句“谢谢”这样太生硬了。
2.演讲准备
1,每一次演讲,担心的地方通常是:
1)怕内容太少,言之无物;
2)怕内容太浅,学员觉得没意思;
3)怕PPT不好看,比如字太多,图片不漂亮,排版不好看,图片不满足讲述内容;
4)怕讲的时候忘掉本来要将的知识点;
5)怕条理不够清晰,讲着讲着自己就乱掉了;
6)怕内容的衔接生硬不够流畅;
2,根据这两次演讲的效果看来,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对应上面的6种担心):
1)原本打算讲1个小时,结果讲了2个小时。
这次准备了66页PPT,有效页数大概50页,所以一个小时大概能讲25页。下次可以参考。
2)花了大力气google归纳,其实最终讲出来的,就是那么几个浓缩的点。
有些地方不确定的,用自己的理解来猜测和讲述,其实效果也不错。
这样讲述的内容不一定准确,但它是确定的,学员喜欢确定性的表述。
其实学员知道的远远少于我们知道的,毕竟我们是做过功课的,不是原则性的严重错误,错了也无妨。
所以,在准备内容的时候,应该着力于内容结构的完整性,而不是细节是否完美,逻辑是否自洽,这些都是在内容结构落实之后再添加上去的。
而内容结构的搭建,关键就是找出能够支撑内容脉络的知识点,或者叫知识命题,像建地铁一样,找出关键知识点,先将整条链路打通,然后再丰富里面的站点。
在查资料的时候,就要刻意地留意被查阅的资料是否有相符的组织结构。
在刚开始写PPT的时候,11P的章节写得很慢,看到什么都觉得好,但是东西太多了后面忘了前面,这就是没有结构带来的问题,过程真是别提多痛苦。
后来做到11ah章节的时候,看到一编资料按照scro,use case,phy和mac这样的分层结构来说明11ah的特点,顿时我思路就清晰了,11p和11ax都可以参照这样的结构。
后面就越来越快了,查找资料的目的性也更强了。
其实做很多事情,有了结构,就变得好做了。
不要担心学员觉得没意思就弄很多高大上的内容和专有名词,他们的基本要求是要能听明白,在此基础上有一点提高就好。自己也没有太高深的内容,就算有,大部分观众也不需要。
大致上,已知的内容和新的内容大致比例在6/4会比较合适。
在讲课前段讲的内容最好先铺垫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内容,有了铺垫之后,后面才是新的内容。
3)想起自己在制作PPT时,花时间找好看的图片,关注字体大小、对齐,等等细节,回过头来看,其实没那么重要。
因为观众可能不会这样看待这个问题,他们只关注你在讲些什么,而不是对PPT进行审美。
如果找不到适合表达讲述内容的图片,用文字直接写在页面上是最有效的方法。花太多时间反而不值得。
大部分对于细节的担心都是多余的,之所以在这方面花时间,其实是自己的逃避心理在作祟,试图通过优化PPT来拖延继续往下做的时间,因为优化比开拓新内容简单。
下次要先明确了主要内容之后有时间再考虑细节优化的事情,把时间花在重点上。
4)忘掉内容出现的概率很高,除非是讲了很多次的内容。
越是丰富的、细节的、精致的知识点,越是容易忘记,要么就是忘记内容,要么就是忘记怎样将观众带进去。
在演讲的时候记不住太多事情,第一人会紧张,第二不重要的点,可能嫌啰嗦或者麻烦就不讲了。
如果真的要展现细节,不要太多,而且设计好路径,记住必要的入口关键字,或者索性将关键字放在PPT页面上。
演讲者页面,最好别用。
我之前会对演讲者页面有依赖心理,因为里面有备注,我就可以先将关键词放在里面,然后演讲的时候通过关键字来带路。
但我用了两次,都发现有问题。
台湾那次,我将备注写得很详细,基本上就是将演讲稿都写在上面了。但是演讲的时候一看备注就蒙了,反而不会讲了。
因为现场是不可能对着屏幕读的,需要和现场观众有眼神交流,也需要将注意力放在PPT页面上,通过指针引导观众理解自己所讲的内容。那么当脑子里面的内容讲完,很自然就会向备注求助,获知下一个讲述的点。
但这时你眼睛里面看到的只是密密麻麻的一堆字而已,你没有办法慢慢从这堆字里面找到当前的进度,然后在下一堆字里面找到下一个讲述的知识点。
因为没有重点。
所以,在华南演讲之前,我又花了大概3天的时间重新梳理了备注,将原来的内容进行精简,变成一个个的关键字。
一边梳理,一边发现原来的一些漏洞和不足,顺便优化了一些内容。
这件事情还挺花时间的。到后来,时间不够了,剩下大约一半的章节,都没有改动备注,而是换成了另外一种偷懒一点的方式。
就是在PPT页面上面找讲述线路,有的页面,甚至将讲述线路的关键字显示在页面上。
然而现场由于某些原因,无法使用演示者视图,之前的努力基本都没有用上。
而回过头来看,我发现用第二种方式,比修改备注的部分讲述的效果要好。
原因应该是用备注的方式来帮助记忆,需要关键字和PPT页面相结合,才能引导大脑得出要讲的内容。在PPT设计的时候,设计者面临的环境只有两个,一个是PPT,一个是备注。
而演讲者在现场面临的环境比设计时面临的环境要复杂,第一,要在脑内构建内容的抽象模型,即回想当前要讲述的知识点;第二,要组织语言,有条理,有质量地表达;第三,要利用指针引导观众,让他们跟着你的思路走;第四,要关注观众的反应,看他们是否能够有效接收你传递的内容;第五,才是PPT页面;第六,才是备注。
所以,在现场的环境下,你没有太多精力去消化备注,即使你看到了演讲者页面,但大脑依然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理解分配给这些关键字,回想不起下一个需要讲述的点。
不要依赖备注,如果要提示,宁愿放在页面的小标题上。
5)在演讲前,多过几遍PPT,每一页都过一遍。
将每一页的关键知识点提取出来,尝试在白纸上面默写出来。
默写两遍,心里对内容就有底了,这对演讲的条理性很有帮助。
6)结合第5点的方法,在记住知识点的同时,记住过渡的关键词。
3.事前准备
1,关于屏幕,基本要求是要考虑硬件接口,比如HDMI、VSA转换器。
2,网口的转换,比如MAC没有RJ45,需要提前准备USB转RJ45的接口。
3,如果要考虑“演讲者页面”或者利用mac里面屏幕切换类似的换屏功能,就需要考虑屏幕划分的问题。这次的需求是要显示演示者页面,同时也要演示在windows里面运行的Meter。理想的做法是在mac上显示演讲者页面,需要操作meter时通过mission control切换。后来发现这样的实现不了。因为:
第一,如果需要用PPT的演示者模式,大屏的接入方式就只能是扩展,而不能是镜像。镜像的话,观众也能看到演讲者页面。
第二,如果需要用mission control切换,如果都是mac上面的程序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window虚拟机的程序,那么就只能显示一个程序,因为windows不支持mission cotrl。我当时想到,如果在mac上运行PPT,然后在windows上全屏运行meter,应该就可以用mission control了,但后来发现里面存在两个坑:
1)mac版PPT的演讲者页面是有问题的,不知道是不是没有License的原因。第一,页面在大屏幕显示时正常的,但在演讲者页面上只显示了左边的大半,右边大约30%看不到,横轴也没有拖条。第二,备注不能往下拖,打开时能看到多少就是多少,除非调整字体大小,可以稍微看到多一点。此为坑一。
2)更严重的是,因为大屏是扩展接入的方式,meter不会像PPT那样会自动投射到大屏上的,要么它在大屏上运行,要么在小屏上。要让观众看到,当然只能在大屏上显示。大屏幕在我斜后方,很近,即使背过来操作依然会出现两个问题:1)鼠标左右操作都是反的;2)视线角度很扁远点的都看不清楚。此为坑二。
所以,用演讲者视图,必须用扩展式接入,那么Meter就演示不了,演讲者视图和Meter演示只能二选其一。
显然,Meter演示是刚性需求,只好牺牲演讲者视图了。
结果我用镜像接入。这样,在mac上运行PPT,在windows上运行meter然后全屏就能用mission control进行切换了。
所以,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不用考虑,直接采用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