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节 (7)
1970年的春节是在洞口茶铺的地区五七干校过的。这个春节过得特别开心和幸福。
因为我又有了一个温馨稳定的家。虽然这个家很穷很破,而且几乎算得上是“家徒四壁”,但她仍然是我的家。
其中令我们陪感欣慰的是,这是虽然是五七干校,号称是“改造有问题的干部职工的大熔炉”,但远离了邵阳市,远离了那个喧嚣、狂躁甚至是恐怖的“文化大革命”的环境,真的是让人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69年底,因为害怕春节的“春运”(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个词)期间买不到车票回不来家,我早早地就回去了。大概在11月份就回去了。反正我下放的城步苗族大山区已经进入了农闲阶段。(由于那里属于高寒山区,他们只种一季稻。而且整个少数民族地区都没有种双季稻的习惯,)
当时我的爸爸妈妈带着妹妹和弟弟都来到了五七干校。后来没隔多久姐姐也从下放在河北沧州老家的农村迁回了五七干校。一家人总算是团聚了。
干校总有六个连。妈妈因为不是领导干部,历史也清白,就被分到了与校部同在一处的一连。而父亲属于问题严重的“历史反革命”,就被分到了远离校部的六连。
六连远在一个叫“水浸跎”的地方,步行到校部来差不多要半个小时左右。这个连关的都是所谓“问题严重”的干部,大部分是领导干部,所以又叫“牛鬼蛇神”连。
我在这里用了一个“关”字,是因为他们都属于被管制的对象。j基本上是没有人身自由的。
我的父亲王谋臣是37年参加八路军的,同年入党进延安抗大。“七七事变”之后,国共合作,我父亲就跟着薄一波去了山西。成了“山西抗日决死队”的一名成员。这个部队对外的称号是“山西新军”。其主要成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共产党员。
由于薄一波是山西人,与阎锡山又几乎是同村人,抗战前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很好。所以“山西新军”就挂靠在阎老西的山西晋绥军的序列之中。(阎锡山本来就是第二战区的总司令)所以很多人顺理成章地就把他们当成了阎锡山的部队。
实际上,山西抗日决死队(山西新军)是地地道道的共产党的部队。
由于当时是打着国民党晋军的招牌,享受的是国民党正规部队的装备粮饷,至1940年,新军的兵力比八路军三个正规师(115、120、129三个师)加起来的总兵力还要多。
那些造反派不懂这段历史,也不了解当年国共合作的特殊性。只是一听到“阎锡山”三个字就花容失色,大惊小怪。说,啊?阎锡山!那不是大军阀嘛,那这个人肯定是历史反革命!
于是我父亲就成了铁板钉钉的历史反革命分子,解释都解释不清楚。
我回到五七干校的时候,正赶上他们建校初期,条件异常艰苦。干校当时只有三台机械,一台仿苏式嘎斯51的南京嘎斯,(载重2点5顿)一台“铁牛55”大型轮式拖拉机,还有一台就是小型的手扶拖拉机了。
为了修建学员宿舍、礼堂和学校(规划中的小学中学,因为学员们的家属要迁过来,小孩要读书。每个人都被告知要做长远打算。)还有制茶车间,校部办公区,食堂等等,所以每一个人都是没日没夜、拼死拼活的干。
我母亲黄惠群刚刚动完大手术不久,身体还很虚弱,可她也是没日没夜地干。而且干的都是重体力劳动。
我记得经常是深更半夜就有人大叫“卸车啦、卸车啦!”妈妈就赶快爬起来去卸车。
有的时候还是很长很重的杉木树条。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莫不如此。
那个时候我们全家人就挤在一个二十来平米的小套间里。房子是半地下结构的用土砖垒起来的“干打垒”,终日很难见到阳光。所以一年四季屋子里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潮气和霉味。被子衣服也都是湿乎乎的感觉。
我心疼妈妈。妈妈每次起来的时候我也总是爬起来去帮妈妈干活。我俨然已经成了他们学员中的一员。
妈妈虽然被分配到一连,但属于校部行政科,具体在食堂上班。那个时候没有自来水,几百号人吃饭全靠人从旁边的水井里一担一担地挑,挑到一个用一个晃晃悠悠的木跳板搭上去的蓄水池了。
我怕妈妈摔着,就每天帮食堂去挑水。每天都需要挑20担水以上。以前挑水的任务是轮班的,但我来了之后,这项工作一下子就变成了我的专利。
食堂负责人谢群是宁乡人,嘴巴很甜,特别会夸奖人,每次都把我夸到了天上,于是我也晕晕乎乎地感觉很得意,就责无旁贷地把这项工作坚持下来了。
现在想起来,这种工作方法那简直就是一直艺术。
那口水井离食堂不是很远,大概六七十米的样子。挑水的劳动强度不算太大。但下到井中间去挑水和把水挑上那个两米左右的蓄水池有点危险,特别是那条长长的跳板被水打湿了的时候。有一次我妹妹给家里挑水的时候,就因为湿滑失足掉进了井里。
那口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井,而是一片水塘,水塘中间有一股差不多有脚盆那么大的一股地下泉水喷涌而出,水质甘冽,清澈见底。
那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用手捧起来喝一口,甜丝丝的,口感好极了。井口附近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游鱼,看上去意趣盎然。那真是一口好井!
没事的时候我常常到干校周边去闲逛溜达。
这里原来是洞口县的一个国营茶场,干校搬来之后,他们就搬到干校前面一公里远的地方去办公了,仍然保留了原来的体制机构,只是规模比以前缩小了许多。
茶场的场部就是他们原来的一个农技站。大约有十余台大型的农机,大部分是“丰收35型拖拉机”。
这里景色迷人。抬眼望,远处是青黛色的巍峨雪峰山,在飘渺的白云之间若隐若现。近看是一笼笼的修剪整齐的茶树。清风徐徐,送来甘甜的清香。
这里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一个个圆乎乎的小山包,覆盖着厚厚的黄土层,特别适合种植茶叶。这里盛产的毛尖绿茶和洞口古楼的雪峰茶是顶级的好茶,畅销大江南北,享誉世界各地。
如果在春暖花开的清明前后你来到这里,一定会被那漫山遍野的碧绿清香的茶林和青翠欲滴的叶芽彻底陶醉。
我从小就喜欢摆弄机械。不是 一般的喜欢,是特别的热爱。所以我一有空就往也是与校部紧邻的五连跑。他们是机械连,前面提到的那几台大型设备就属于他们连。
由于当年我们国家的机械制造很不过关,所生产的汽车拖拉机的质量都不行。加之这几台机械为了筹建干校实在是跑得太苦,所以三天两头地出故障甚至是抛锚。
在我们的修理工和司机在维修保养机械的时候我就当仁不让地插进去凑热闹。一来二去就跟他们熟成了哥们儿。而且,我还非常意外地结识了几位传奇人物。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