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南方公路》与莫言《售棉大路》,两篇文章通读下来,明显感受是《南方公路》的结构更加丰富,人物刻画更加深刻,细节描写更扣题,对人物焦灼的感受给予了更完整的铺垫。
《售棉大路》可以看出模仿痕迹,出于对莫言的迷信,我去网上搜了一下,发现莫言在科塔萨尔的小说推荐语里写道“阅读《南方高速》时,我的心情激动不安,第一次感觉到叙述的激情和语言的惯性,接下来我就模拟着它的腔调写了《售棉大路》。这次摹仿,在我的创作道路上意义重大,它使我明白了,找到叙述的腔调,就像乐师演奏前的定弦一样重要,腔调找到后,小说就是流出来的,找不到腔调,小说只能是挤出来的。”
《南方公路》浅析:
首先,这篇小说是线性叙述,没有旁逸斜出地穿插多余细节,整个故事按时间线发生,地点就是一条拥堵的高速公路,故事情节随车流的挪动缓慢推进,人物情绪及心理随拥堵时间的延长而出现了焦虑—难耐—麻木—适应—克服—紧张—临界—疏散—怅然等等的层层递进。并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人们在困难中相互扶持又互相竞争,自私自利又热心助人,甚至于到最后产生了友情、依赖和爱情的相悖行为,读来啼笑皆非,又深感合情合理。
1.小说以一则快讯为开头,简单交代了时间地点及故事的起因背景,使读者能快速进入情景设定中。
2.在堵车的长龙中迅速锁定主人公视角——标致404的工程师。文章第一段以此视角展开,对标致404周围的几辆车进行了描述,把车上人物的大致情况向读者进行了讲述。第一次出现了下车这个行为。本段运用的描写手法有:声音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3.接着文章的情绪开始递进,由刚刚开始堵车的无所事事,东张西望,到后面回到车上等待的焦急心情。为数不多的环境描写主要衬托了堵车给人们带来的不舒适感,如:“八月的高温齐着一只只轮胎的高度弥散开来,车一动不动,人们越发萎靡不振。”“话题一个接着一个,开上三米,又停在了一起,再开上五米,不时会有人冒出一句精辟的格言,或是一句含蓄的诅咒。”用数字的渐进表现出堵车时缓慢前进的行与止,以及这种断断续续行止给人带来的折磨。
4.运用参照物,路旁孤零零的梧桐树,来表现距离和时间的流逝。运用比喻和对比手法,让故事人物的情绪及心理变化带动读者。
5.第一天日暮时用四起的流言和人们对无止境等待的倦怠感,继续推进情节。
6.用一些简短的转述性语言来刻画人物,为人物后期命运埋下伏笔。
7.以一只自由飞翔的蝴蝶来暗示人们对恢复自由的向往之情。
8.突出困境,食物、水、天气都给堵车的人群带来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9.经过漫长一天的等待,人们对时间的钝性代替了刚开始堵车时的敏感与焦躁,开始麻木。
10.此时等待还充满希望,堵在同一区域的人开始结成同盟,为了生理需求而共同进退。
11.在经历了酷热之后,一场雨开始带来凉意,以及后面的寒冷。故事虽然只发生在一条路上,但波澜起伏,不输于任何以转换场景推动情节的文章。
12.第二天的结束时,以一种惬意的叙述放松了情节的紧绷感。也预示着下一次弹簧的紧缩。
13.第三天开始,大家慢吞吞地收拾上车,和前文迅速走回车里往前开的行为进行了对比描写,刻画出人物心理的转变。
14. 堵车中有人生病,但大家积极照顾,表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包括两个嘻哈的小伙子从私藏饮水到为救护车提供遮阳棚的转变。但是去周边采购食物的人久久不能回来,预示了之后他们面临的问题。逃走的弗洛里德司机,代表了一种态度;而更多人同甘共苦,分配人去开遗留下来的车,情感上还是积极向上的。凯路威司机的死亡,可以说给车队带来了不祥的气息,他前面的沉默不语也终于有了答案,因为他被女友甩了,又落到一个焦虑压抑望不到头的残酷环境中,他的精神已经崩溃。这种崩溃恰恰给其他人一个宣泄口,大家没有把他的尸体扔在路边,而是放在后备箱里带走。颇有点“不抛弃不放弃”的黑色幽默。天真的孩子还在这辆车和自家车之间爬来爬去,也是非常深刻的对比手法。
15.第四天,开始降温,酷热变成了严寒。周围居民对车队的攻击,侧面描写了堵车的严重,以及被堵的人们的行为。此处作者应该是有刻意留白。因为如果只有这一段人被堵在这里,周围村庄的人不一定如此冷漠没有同情心,既拒绝交换和出售食物饮水,还趁夜色往车上扔石头。这应该是出于报复,报复前面一些车队无礼和粗鲁的掠夺行为。作者故意没有明确地写,但是用细节描写反衬故事情节,非常值得学习。
16.寒冷天气里的相互取暖,使404和王妃上的姑娘有了情感的牵绊。当工程师在寒冷的暗夜里照顾姑娘时,姑娘对可以依靠的男人产生了感情,“吊桥效应”,自古通用。而姑娘臆想时看到的充满灯光的城市,代表他们不能磨灭的希望,与彼此温暖后的慰藉。
17.第五天,下雪制造了新的困境。也是从这天起,用了“每天晚上”“每到下午”这样的时间指示,日子不再缓慢推进,而是形成了一种常态。用小伙子在车顶上看到的工程师与姑娘的亲昵来确认一段爱情。侧写。
18.“寒意渐消,紧接着是一段风雨交加的日子,不但消磨着人们的意志,也给物资供应增添了困难,再往后便是凉爽的晴天,人们又可以走出车子,互相串门,修复和周围其他小组的关系。”再次加速了时间的流速,把堵在路上的日子变成了一种彻底的常态化,人们的态度从焦虑到麻木到坦然接受和适应,除了物资的紧张,好像生活已经没有其他不同。“互相串门”这种轻描淡写的叙述,含义深刻。因为甚至老太太的死亡都成了大家“不意外”的事情,也是“贝勃规律”这一心理效应的体现。
19.而在人们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之后,终于要迎来堵车的大结局。从发现车队可以移动开始,作者着重对“变化”进行了解释“正值日落,橙黄色的斜阳那微弱的光线逐渐暗淡”“这时他们听见一片骚动,一股沉重然而不可遏制的迁徙浪潮把车龙从无休无止的昏睡中猛然惊醒,试探着它的力量。”用场景描写把一种生活静态的低消耗的凝滞状态打破,用浪潮作比,用人们的行为动作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20.404与王妃的告别、内心的憧憬、随后的追逐、不舍,随着车速的提升,故事情节也快速掀起高潮。而结尾在404对堵车生活的怀念和对匆忙飞奔的不解情绪中戛然而止,用工程师回归正常生活后的隐约心理不适感,造成了一种出人意料的反差。
通篇文章呈现了大量的心理反应,作者对此拿捏非常精准。
莫言《售棉大路》浅析
作为仿写之作,莫言这篇嫁接到中国土地上的作品,也比较成功。但是环境的细节描写过于侧重呈现,而少了与人物交融的自然感,笔触用力稍过。就像我们练字时,容易显出刻意来。
这篇小说也是线性叙事。
运用了比喻、类比,主人公叙述详略得当。问题在于对周围环境和配角安排的忽视,尤其当后面情节中四个人结成同盟抵御暴雨,虽然安排了一场速来速走的雨,但对其他棉农不着一言的描述还是颇为疏漏。
杜秋妹不计前嫌勇扑救火的场面掀起了文章的小高潮。奠定了四人同盟从互相看不顺眼到共同进退的基础,这一点写得比较好。也为秋妹和车把式小伙子互相倾慕埋下伏笔。毕竟这两个人在品行上是“门当户对”符合中式审美的。
腊梅嫂军嫂的人设,符合主流价值观,歌颂了这个人群,虽然在困苦时她们也难免抱怨保家卫国的丈夫不能替自己支撑起一片天空,但她们还是靠自己的勤劳与坚毅守护着小家和战士们的大后方。由此可见,作者对人物的塑造还是颇具功底,这种细致刻画及对人物内在精神的点睛之笔,与《南方公路》闲笔勾勒反应人性的方式略有区别。
总体来看,《售棉大路》的情节和故事体量都小于《南方公路》,设置的困难也较之为少。而结尾部分进入棉场,卖棉花,到芳心暗许。没有太过铺染,干劲利落,意犹未尽。
两篇文章中的交谈,莫言直接运用了语言描写,科塔萨尔则多是陈述性的表达语言,没有太多直接引用对话,这点和《伊豆的舞女》有些相似。
看完《售棉大路》和莫言本人对科塔萨尔作品的推荐,可以想见,莫言大师当年在仿写时是怎样的一种酣畅淋漓与意犹未尽。笑,文字真是神奇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