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外的历史来看,因其宗教强烈的“排他性”,曾多次引发战争;从国内的历史打量,儒、释、道三家经历过攻讦、鉴取、合流的阶段。虽然,在这里儒释道更多的表现为可贵的包容性、调和性,但其反映出的宗教“排他性”或异质性,是一致的。
现下这个时代,还有不少人在追求未受“外道”影响的“纯正的”儒、释、道信仰,表现在外的还是“排他性”。当然,“排他性”在可控的情形下,大概就会表现出“以不合为合”的形态吧。
做为无依无靠的草民,以何立身呢?我想做为普通人也会表现出“排他性”。设若:我习于孔教,入他彀中;习于释……,习于道……,入他彀中;以此类推,尽入其彀!入彀的,会自然而然的对“外界的异类”,表现出“排他性”。
我的假设,起初还限于信仰范围,现在则扩而广之。名教、金钱教、色教、饭夫教、走卒教等,贫富、高尚者和卑鄙者、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等,也都给我们烙上了相应的“排他性”印记。
是哪里出了问题?让我们从一种观念,滑入另一种观念。犹如你我,入了异质性的彀!你恍然发现,每个人所坚持的、信奉的,成了别人眼中的异类——原先固守的,如今亦可以弃之不顾!甚或顷刻间,风云诡谲,变得好绚烂!此处应该有反思:我们置身于这样的变化过程,是追求变得更好还是更坏?再给您一白眼,什么操行!
那个不变的是什么?对,就是生而为人的操行。“和而不同”,在多元化的时代,理应成为人间的底线。当然,孔子说这话,来喻君子。新时代嘛,有新的要求——你我皆君子,走在人世间。
探源究底,“一切唯心造”,以上诸种,都是人心的不同影像。也即,我们所处的多元化时代,都是从一而来,从人心变现而来。人心再怎么变化,总要有个底线。这底线亦是人心所需,人与人之间所应当守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