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一: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在小卖部前的游乐机前玩耍,边上站着满脸焦躁的妈妈。“不要玩了,快点回家,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再不走,我自己走了!”孩子恍若未闻,依旧流连于各台游乐机。妈妈转了个身,没走两步,又忍不住回头,继续重复催促,孩子始终无动于衷。
情景二:小区广场上,一位奶奶正端着碗饭跟在孙女的后面。女孩玩得满头汗水,兴致盎然,奶奶也是一头汗水,逮着机会就赶紧送上一勺“来,再吃一口。”女孩看都没看勺子就把饭吞下,扭头继续投入游戏中,而奶奶则又舀起一勺继续等待良机,不时抱怨两句:“跟你说了多少次了要吃完了再玩,怎么这么不听话。”
如果不是受篇幅所限,我想列举出10个以上类似场景也并非难事。
在这些“批评”背后无一不充满了家长的无力挫败感。
但你若因此怀疑自己用错了方法,转而走向另一条路,试图只用新派教育法中倡导的“鼓励”“赞美”,从正面引导孩子,却依然可能没走几步就看到“此路不通”的牌子。
毕竟,对于孩子这种充满智慧的生物,想用一根胡萝卜就诱导他朝你所期待的方向前行,那无异于把他当成了驴。
而且在实践操作中,这种太过暖心柔和的方式,不仅会纵容他们天生挑战大人底限的恶趣味,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们的抗挫能力,以至于日后他们脆弱的小心脏难以承受来自外界的批评和质疑。
另一方面对于家长而言,在这种教育观的洗脑下,还会很容易缺乏育儿自信,导致面对孩子错误言行时态度含糊暧昧。但这样假装一切都好,无异于割地赔款,会逐步丧失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同时让孩子变得为所欲为,进入青春期后还有可能陷入“寻找自我”的混乱中。
SO在查阅了一堆育儿书籍再结合自身的实战经验后,我认为批评是育儿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关键在于怎么批。
首先,我们必须要注意区分的是,批评并非“谩骂”,前者是在理智控制下对于孩子行为的指正,而后者是在情绪控制下对于其个体的宣泄。
同时,批评也不是“惩罚”,前者是指出错误行为会产生的自然逻辑后果,而后者是用不合理的逻辑后果进行恐吓。
譬如:“如果不好好刷牙,那妈妈为了避免你牙齿坏掉,就不能再给你吃糖果了”这就是自然逻辑后果;“如果你不刷牙,那妈妈就不让你看电视”这就是纯粹的惩罚。
接着,我尝试归纳了六条关于“批评”这项技术活,到底要怎么操作的实操指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你们带来些启发。
一、只批评孩子做错的这一行为,不要批评孩子本身,也就是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斯坦福心理学教授卡罗‧杜维克曾说过:当父母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并作出主观且片面的论断时,就会让孩子在心里面出现一把尺,导致孩子过多的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更容易让孩子束缚住自己的发展。
所以我们应将孩子的行为问题视作鸡蛋黄,从孩子这个蛋中剥离开,这样不管你是煎、炸、炒、煮,处理起来都不容易伤及本质。
此外,如果家长批评孩子“你是个邋遢鬼”,并不会帮助他学会收拾东西;批评他“你怎么这么烦人”,也不会让他明白如何耐心等待。
所以在批评时家长应该明确提出改正要求,而不能概念化。如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玩完玩具之后,你应该把它们都放回玩具箱中”,而不是告诉孩子“你要保持房间整洁”
二、避免简单说“不”,而应再往前多走两步。
因为我们骨子里深受传统的独裁社会教育体系影响,所以常常不由自主会以命令式的语气告诉孩子NO,却忘记告诉她为什么NO。这样对于自我意识已经萌发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对他自主领地的侵犯,难以得到孩子的配合。
但如果家长们多加两步:一是告知其原因,二是提供替换方案。相信我,大多数时候孩子会配合你的指令。
譬如有次汐汐在上早教课的过程中,突然自己跑开去玩气球,刚开始我只是简单地说:“别玩了,我们过去跟老师一起做游戏吧。”她很直接就表示拒绝,但当我耐心告诉她:“现在正在上课,老师要带着小朋友一起玩,如果你自己在这里,老师会以为你不喜欢她的课,那样她就会伤心啦!妈妈可以先帮你把气球收好,等下课了我们再一起玩。”这妞只思索片刻就非常配合的把气球交给我,然后高高兴兴地参与到课程中了。
三、避免重复说“不”,只把握住原则性问题。
想象一下吧,如果对爱人我们也每天不停地跟他说:你工作的时候认真点,别三心二意的;你不要一直看手机,有时间应该看点书;你吃饭快一点,别拖拖拉拉。那你觉得对方在不久之后是会被你改造成完美伴侣,还是抓狂暴走?
对于孩子亦是如此,我们常常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过多地以教育者的姿态对其指导训斥,这样“眉毛胡子一把抓”必然会让孩子产生消极抵抗的心理。所以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我们默默做好“擦屁股”准备就好,待到原则性问题出现时,我们再大刀阔斧地亮明态度。
四、“狼来了”喊太久,羊的胆子都能被吓大。
很多时候,批评的附加产品是恐吓。譬如“你再整天看电视,妈妈就把电视机卖掉”、“你不走,我自己走了”、“再磨磨蹭蹭的,让你迟到被老师骂”。
姑且不说这些恐吓会衍生出其他不良影响,当就效果而言,你偶尔用个两三次,兴许娃还能被惊出一身冷汗,麻溜地配合你的指令。但若是被机灵的小家伙发现你这厮光打雷不下雨,保准以后连个“一切了然于胸”的眼神都懒得给你。
五、不翻旧账,只针对当下犯错的事来批评。
不要把昨天的、甚至一周以前的事情都翻出来再次批评孩子,这样只会让他产生抗拒的情绪。
关于这点,我自己在对女儿教育中的体会是,絮絮叨叨翻旧账还会导致批评时间过长,以致于她的表情慢慢从开始的拘谨愧疚害怕变成漫不经心,甚至试图通过一些小玩笑让大人转移注意力,以结束那索然无味的训话。
所以只有短小精悍,就事论事的批评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六、一切的批评都以爱为大前提,并将其说出口。
对于这点我觉得老外的做法很值得借鉴,那就是在批评之前先对孩子说:“妈妈爱你,但是妈妈不喜欢你这样的行为……”,或是在批评之后抱抱孩子,告诉他你依然爱他。
这样做,一方面不会破坏你们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明白你针对的是他做的事,而不是他这个人。另一方面保护了孩子的安全感,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评建议。
对于感情内敛的妈妈来说,刚开始说这些话可能会让你觉得肉麻兮兮的,但是请记住一定得强迫自己说出口,还得无比真诚地说,慢慢的你也就习惯了——我自己的厚脸皮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说了这么多,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还是会不由自主地顺从本能,使用错误的方式批评孩子,或在发现孩子的反应不似预期后,又重回老路。
不用沮丧,更不能暗示自己“实践跟理论是不同的”,从而彻底放弃对这些方法的尝试。
要知道任何一项新技能都是需要反复训练,才能掌握好。而每个孩子也都有其特性,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自省、重温理论、结合孩子自身特点修正、运用,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将批评这项技术活操作的得心应手。
注 :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本人。
我是个正在努力码字的全职妈妈,强调与娃同乐,关注妈妈的个人成长,希望我的文字能带给你温暖和启发。
欢迎关注我,和我一起成长!您的留言或打赏都是对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