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健身房的泳池还没开门的那几天,基本上天天带着儿子往图书馆跑。对儿子而言,他可以在安静而又满是书香的环境下完成寒假作业,对我来说,则是弥补一下最近两年由于每天下午去游泳而耽误的看书时间。
不记得是在哪本杂志上,可能是《读者》上,有一篇关于感恩石的故事引发的灵感:我要让儿子也有类似的身外之物,它们能给他以积极而又正面的心理暗示,心灵启迪。于是在回家的路上,我刻意在必经的小树林的鹅卵石铺成的羊肠小路边找到了一小块黝黑的鹅卵石。并照葫芦画瓢地跟儿子按照故事的情节将它命名为“感恩石”。随后的几天,我们父子俩捡的石头越来越多,并且不断地把形状和花纹不够美观,表面不够光滑的石头替换掉。渐渐地,我觉得鹅卵石虽然好看,但质地太硬。硬到你很难轻易将其改变。稍有瑕疵,一块石头便总让人心里觉得别扭,让人觉得不够完美。又加上时值初春,气温依然很低。如将其放入口袋,隔着衣服还是能感觉到丝丝的凉意。慢慢地,经过两天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放弃石头,以木刻作品作为替代品。
打小我就对木头有着莫名的喜爱。哪怕是那平淡无奇的柳树、榆树、白杨树......
可能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原因,对农村的一草一木,对农村乡间小路上那裸露的土壤都有着莫名的亲近。可能是小时候的木与土的浸染让身处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鸽子笼的我更加的怀念木头的味道与木头的纹理。总感觉那才是人世间最美的味道与风景。
总不能直接从树上扯下一根树枝或者锯下一个木块给孩子作为把玩的物品?
思考一段时间后,觉得木刻比较合适。
于是,在图书馆里完成了仅有的关于木刻的十余本书的阅读,其中的主题大到世界的木刻历史,小到兴趣木雕。对木刻的喜爱之情又旧情复燃,然后开始寻求如何实现。
一次,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小区里因为修剪树枝堆砌的树枝,顺手捡起一枝。借助简单的小刀刻成了马头的形状给儿子看。儿子眼睛睁得老大,“爸爸,你真棒!”每次得到儿子的称赞,比领导的表扬都受用的时间还长。
木刻总得需要些硬料,红木料无疑是最合适的。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硬度,更是源于它经历百千年的厚度。
网络真是个好东西。很容易就网购到红木边角料,9.8元两斤的那种。买了一大包交趾黄檀的碎料,虽是碎料,但握在手里,抚摸,你能轻轻地感受那种如绸缎的温润,体会到那见证着几百年大自然地浸淫地厚重,观察到远胜金属光泽的神秘。放到鼻尖,一股淡淡的,沁人心脾的香让人飘飘欲仙。随即用裁纸刀削去一块小料的边,便露出油亮的一片。
做什么好呢?先选出一块,做了一个手机架,略经打磨便成了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不仅漂亮,更加实用。看到一块小长方形(约6*10cm)的料,便利用有限的工具做成了一把小梳子。
不满足于一种木料,经过跟店家沟通,第二次网购时,大方的店家发货时特意选了一下稍大一点的料,包括紫檀和黄花梨(肯定不是那种顶级的小叶紫檀或海黄)。观其色,闻其味已足以让人欲罢不能。迅速上手,根据材料做出了稍大的一把鱼形梳子(先从有用的入手,让老婆喜欢,有利于后期的工作。)后又刻出“静、安”等字,摆在儿子书桌(此后,就看到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儿子心境特别的平和)。看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树龄的木块,内心多大的波澜都会趋于平静。
对木头的喜欢与爱将会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