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后的周末,带着小妞和闺蜜、闺蜜的小妞相聚。
在热闹的商场里吃甜品、吃午饭、喝下午茶,时间就是在一顿顿辗转吃喝中渡过。直到我们坐地铁赶到另一个咖啡馆,赴一天里的第四顿吃喝、第二次下午茶。
这是个老式里弄里的小别墅,小小的庭院绿植遍布,阴天的午后,配着古朴老旧的墙壁,尤其有一种旧时光的感觉沁出来,弥漫在湿漉漉的空气中。
推开院门,进入屋内,大厅里颇暗,靠墙立着胡桃木的书柜,摆满了错落有致的图书。中间长长的桌子上,坐满了年轻的男男女女,都在兴奋地交谈着,或者在低头看着自己的书。屋顶两盏白色的射灯下,挂着两株吊兰,生机勃勃,给幽暗的房间带来一抹绿色。
扶级而上,一楼半别有洞天地隔出一方平台,两张沙发,一张茶几,三五好友谈心,最是惬意。此时,正是谈得兴高采烈,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欢喜的红晕,满溢出来。
再上一层,也是旧时人家的会客厅,摆了或大或小的方桌,毫无例外的几乎坐满了人。好在还剩仅有的一张桌子,似乎是为我们准备的。
两大两小落坐,就被桌上书架里的书吸引了,有莫言的、村上春树的、张艾嘉的......,还有《丁丁历险记》、《鼹鼠的故事》等绘本。这似乎又是为我们准备的,一边给妈妈们,一边给小妞们,好精巧的配置。
如果不是点餐的二维码,我们仿佛穿越到了民国。而下单的二维码把我们拉回了移动支付的现代,还颇有巧思:印在一方正方体的木头上,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个印章。
茶点没有上来,小妞们已经埋头看起了书,不吵不闹,沉浸在书的海洋里。而我们,也得以放松片刻,享受惬意的午后。看了会儿书,我们开始聊天,从热映的电影、喜欢的书籍到对历史文化的看法、杂散的生活感悟,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享受思想碰撞的平和快乐。
邻桌的几个年轻人,则在谈着博士、爱情、聚会等林林总总的话题。房间不大,可奇妙的是,高谈阔论的人和安静读书的人和谐相处,并没有谁被谁干扰。
曾经,爱读书的我们找不到读书的地方,找不到谈心的地方。上海之大,竟容不下一间不大的书店。
商场里的新华书店越来越小,最后竟成了教辅书籍的专场;
地铁里的季风书局越来越冷清,只在传出关门歇业前热闹了一阵子;
便利店的书刊杂志越来越少,直至完全消失;
街道上的书报亭也日益稀疏,想买一本心水的杂志遍寻不着。
似乎在一瞬间,所有的读书人、爱书人都消失了,人人都在奋勇拼搏、争分夺秒地追逐着物质上的享受。
幸好,书籍还有再摆上书架的时候,书店还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当我们回归本心,叩问心灵时,就是我们捧起书本,倾心交谈的时候。
宽敞明亮的图书馆、古典优雅的桌上灯、小巧别致的书店、顶天立地的书架,都在承载着读书人的灵魂。而别有洞天的咖啡馆,更是为这幅动人的图景添上了一笔亮丽的色彩。在这里读书,累了交谈,就是别致的享受。
临走时,店员贴心地带伞了没有。在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后,马上送上早已备好的两把长柄伞,连伞都那么有文艺气息,一把咖啡色波点图案,一把小碎花图案。
“送给你们两把雨伞。”“啊,太谢谢啦!”“不用谢,是以前的客人留下来的。”
这意外的惊喜为这个雨打芭蕉的午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