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讲到行文的逻辑之顾此失彼,我用一句话形容概括,虽然很俗,但自认还算符合题意:“我说城门楼子,你说股渠猴子,我说城门楼子倒了,你说股渠猴子好了。
愿百忙中一笑。
顶针续麻,本篇我们继续讲解行文的逻辑之理所当然。
理所当然表现为:只呈现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却没有推断论证过程。
下面我们用这篇文章来加以说明:
《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父母》。
熊孩子是指那些特别顽皮,甚至疯到没教养,无所顾忌的孩子。比如,有些孩子拿不到玩具就会大哭大闹满地打滚,甚至于伤害其他小朋友。再比如有的孩子随便摆弄别人的东西,不满意就会丢掉或打碎。这已经不是小孩子不懂事就可以搪塞的了,这就是无药可救的熊孩子。
但很多父母可不这么看,他们觉得这是孩子天真可爱的一面,批评自己孩子的人是没有爱心,不通情达理的人。这简直就是跟熊孩子对应的熊父母。这也充分论证了一点,为什么熊孩子讨人烦,因为他们的父母就讨人烦,熊孩子的多动、没礼貌都源自于这样的熊父母,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熊孩子的背后一定有更过分的熊父母。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篇文章。
他讲了两个概念:熊孩子和熊父母。
两个推论:熊孩子是熊父母惯出来的,熊孩子是熊父母遗传的。
所以文章的结论就是:熊孩子的恶劣品行,全都是熊父母一手造成的。
但事实情况是,孩子的成长环境非常复杂。有的孩子可能是跟自己的爷爷奶奶长大的,有的是被保姆带大的。在他成长的道路上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老师、亲戚、邻居和不良的朋友。所以到底熊孩子是不是父母惯出来的,不能说的这么绝对。
孩子遗传基因是父母的,但多动、没礼貌这些却是后天养成的,所以作者给出的结论真的需要再推敲推敲。
再着,整篇文章没有做到和读者互相交流沟通,便很武断的盖棺定论,这种单线思维也很容易受到读者的质疑。
谈到这点,我深有体会。
有时写文章不能用一定和肯定的语气来为一个论点下结论,因为你现在的看法出自于当下的认知水平。也许再过一段时间,你看了其他文章受到了启发,再回来看你当时的论点,一定会觉得比较浅薄,因为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只要不断学习,认知就会不断在提高的。
对于“不断学习,认知便会不断提高”的论点,我们来引用吴伯凡老师讲的“盲维”这个概念来论证一下。
盲维这个东西,如果没有占到一定的高度,你是不可能知道一个高手在想什么的。就好像我们在几年前看一段文字,跟在几年后看这段文字的感受会完全不同,为什么?因为你经过几年的历练学习之后,打开了新的维度,即使世界没有变,但是你看到的世界却和以前不一样了。
所以在写文章论点时,论证一定要多维度,要倾其所有,用你能想到的知识来夯实他。但结论却一定要放宽,不用肯定式,因为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世界上没有你认为理所当然存在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写文章时,内心的东西要“挖掘”出来,顾名思义,那是用心深入思考的形容词。在这种状态下的文章质量肯定会有所不同。
总结:挖掘内心,深入思考,多维论证,不肯定,不武断是避免写文章理所当然单一思维的根本方法。
最后,在你的心智工具箱里不能只有一把锤子,看到什么都认为是钉子。
用一张张知识卡片,构建自己的知识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