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读完了,阶段性的工作也告一段落,重新拾起搁置了一个月的读书笔记,决定谈谈感想。这本书英文名是educated,中文翻译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非常美的名字,把书中提到具象化的巴克峰抽象为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春风化雨般的感受就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一样美妙,这是我的理解。作者生活在这样的原生家庭到处充满着不幸,对艰难生活的刻画让这本书很难给人想象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作者一本回忆录。面对父亲的苛责、母亲的麻木、兄长肖恩的暴力,作者唯一能做的只有忍受。努力面对,在平常人看来是一件很难的事,在作者这里反而是最简单的也是唯一能面对生活的态度。
作者的故事并非发生在野蛮的19世纪而是文明的现代美国,让我震惊的是对宗教的极端崇拜早就的原生家庭,还是能深深的影响着一批美国人,他们在现代社会生活却不相信现代医学和抗生素,觉得新千年到来是世界末日,认为穿无袖衣服就是不检点……但我认为这些经历并不能把宗教钉在耻辱柱上,这不是宗教的错,而是人的错。人需要信仰,需要敬畏,但敬畏的本质是无知,这个世界还是存在超越自然科学的力量无从知晓,因此无论任何信仰或神都需要包容,包容现代科技,包容其他宗教,去探索宗教给人带来真正的力量。扯远了,回到本书。真正给作者带来改变的是从上大学开始,作者生活的极端的家庭环境观念对公共教育嗤之以鼻,作者为此从来没接受过高中前的教育,但是信念和努力让作者考上了杨百翰大,接受现代文明的教育和生活方式,因此对她的传统信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受教育后的不同我感受到是对待家人的态度上,从默默屈服到试图对抗。从开始默默忍受兄长肖恩的欺凌,到上了大学竭力离开逃避,到读博期间和父母提出肖恩精神分裂的病情,面对反复无常的兄长,作者正一步步做着对抗,对抗兄长,对抗这个家庭。这让我想到教育的意义。
东坡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教育不限于书本,可以是人生阅历也可以是思想感悟,可以是一本书,也可以是一句话。所以,我认为教育不是一个人外在表现,而是内在的改变,就和作者的对抗等级持续增加一样,教育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改变,给无知的人知识,给怯懦的人勇气,给自大的人谦卑……这才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去年一年大概阅读了33本书,个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近两周读一本也不是很快,但是一发在朋友圈却引起了很多朋友的羡慕的向往。虽说这些书是每位作者的精华,就像给读者精心准备的年夜饭,但作为读者我真正能记住的没多少,就像受教育一样,唯有升华成了感悟,改变着我自己,改变着我的未来,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