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在教育界已经是陈词滥调。在《教育大辞典》中,并没有养成教育这个条目。网上倒是有,它给出的定义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我们可以理解,养成教育其实就是行为训练。可是我们都知道,人是一种有思想的物种,它并不是像马戏团训练动物一样,单纯的对其进行行为训练就能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的种种主观努力,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片好心,皆付诸东流。
培养习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人只把习惯分成好习惯和坏习惯,这是不完整的,片面的。就说好习惯,它可以细分为自觉的习惯与不自觉的习惯,生产性习惯与非常生产性习惯,一刀切习惯与个性化习惯。这里只讨论不自觉习惯和自觉习惯。
自觉的习惯是指,一旦一个人养成某一种习惯,哪怕没有外界的督促,他仍然能把这个习惯保持下来,比如刷牙。不自觉的习惯是指,在强制训练或者其他强制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机械性习惯,这种习惯往往是短暂的,一旦强制性因素去掉,习惯就可能消失。这两种虽然都是好习惯,但是习惯的拥有者对待它们的态度完全不同。
为了帮助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是单纯的行为训练,或者单纯的道理灌输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既对他的行为进行训练,也让他们在训练过程当中去体验感悟这种习惯的意义和好处,才能正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对于这一点,在我之前呆过的小灶三班,就有好几个这样的例子。
总的来说想要养成一个良好习惯。光说光做都不行,一定是在自己做的过程当中,去感悟,去体验这个习惯对自己的重要性和意义,那么才容易养成。
在小灶三班的各种习惯养成当中,我是一个失败的例子,而实际上成功的比例也不是很高。(澄清一下,小灶三班是非常好的,虽然我在这里潜水一年,可是仍能学到和看到很多东西)对于清楚知道利弊的成年人,想要养成好习惯都显得很难,更何况稚嫩的学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