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来临,许多孩子摩拳擦掌走向考场,父母正在做着后援工作。
即使身处同一所学校,许多孩子的成绩也是有着天壤之别同样的学习环境,同样的老师,差距来自哪里?《高成就孩子培养法则》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有了这一套“高成就孩子培养法则”面临即将到来的三胎才能从容、不焦虑,让自己和孩子都变得像马斯克一样有成就,有自豪感,拒绝躺平。
《高成就孩子培养法则》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罗纳德·弗格森和纽约大学新闻学兼职教授塔莎·罗伯逊所写。
作者历时15年采访了超过200位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名校毕业生及其父母,结合他自己多年“成就差距项目”的研究成果,从中发现了培养成功子女的秘诀。
这套秘诀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父母究竟该扮演什么角色?”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
答案是早期学习伙伴、哲学家、谈判专家、榜样、启发者、全球定位系统、飞航工程师、救援者。
不管孩子是来自中产家庭、普通家庭还是贫困家庭,也不管孩子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这套教养法则都可以复制!
1、三个成功的年轻人
书中首先介绍了三个成功的年轻人。
第一个成功的年轻人瑞安·夸尔斯。因为坐得住,9岁的瑞安·夸尔斯成绩非常优秀,早早就当上了州议会的青年助理。受城市建设的视野启发,在肯塔基大学,修完了3个专业。
2015年,32岁的夸尔斯在角逐肯塔基州农业部专员一职,成为了美国最年轻的民选州级官员。
当选肯塔基州农业部专员让夸尔斯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他说:“我当时的感觉是——啊,烟叶地里长大的农家子弟也可以成功。”
第二个成功的年轻人是桑谷·德尔。桑谷·德尔14岁就当选了由《时代周刊》评选的,非洲未来25位领袖人物之一。
像夸尔斯一样,德尔20多岁就拿到了哈佛的多个学位。
20多岁时,帮助非洲企业家筹集了数百万美元,并帮助当地的200多个村庄,通上了自来水。
最后一个年轻人叫玛吉·扬。她擅长是小提琴。20多岁的玛吉就在茱莉亚音乐学院的比赛中一举夺魁,赢得了与纽约爱乐交响乐团与管弦乐团前音乐总监艾伦·吉尔伯特在卡内基音乐厅联袂演奏的机会。这在音乐领域是一项殊荣。
2、成功年轻人的成长之路
作者罗纳德发现,每一个年轻人之所以出类拔萃,根源都在于他们的父母。
在瑞安·夸尔斯三岁时,他就被父母要求在农场数幼苗。这项细致的工作,培养了他的耐心,使他具备了“坐的住”的特质。
而桑谷·德尔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总是跟他聊很有深度的话题。在高谈阔论的熏陶下,德尔从小就关注整体。当别人在校表演会上争着表演时,他却选择了做大会统筹。这为他后来做资源整合类的事,打下了思维基础。
最后是玛吉。在玛吉最早的记忆中,三、四岁的她和妈妈做游戏是双脚分开约30厘米,努力站好,一动不动,看谁站的时间长。后来她知道,这个姿势就是小提琴演奏的姿势。
虽然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不同,但这些家长引导孩子通往成功的探险之旅却惊人的一致。
3·家长在孩子启蒙阶段的角色差异,决定了年轻人的成功与否
成功年轻人的家长从来不认为作为家长只是给孩子提供衣食住行的“父母”角色。
他们在孩子启蒙阶段,家长扮演的角色是:学习伙伴、问题工程师和启发者。
在孩子人生的头5年,家长作为孩子早期的学习伙伴,应意识到这一角色至关重要,因为孩子大脑90%的发育在此期间完成。
作为早期学习伙伴,孩子的父母需要花很多时间,与孩子一起进行大脑塑造,这一塑造过程需要通过游戏、动手活动、语言表达来完成,在活动中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同时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善于合作交流,求知欲旺盛的学习心态。
罗纳德、桑谷·德尔、玛吉的父母都没有无止境地挣钱,而是花时间和孩子一起成长。
其次是问题工程师。孩子进入学校后,问题工程师的角色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如果孩子发生了散漫、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难以完成,处理不好和同学、老师的关系。家长就得变身问题工程师,和孩子一起梳理、解决。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家长要意识到孩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每出现一次问题,都要让孩子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自身的原因是什么?从自身寻找原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孩子能够做到“吃一堑,长一智。”才是真正的成长。
绝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善于扮演说教者。但是高成就孩子的父母扮演的都是启发者。说教容易,启发难。为什么?说教往往是应用家长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启发却需要家长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找准启发的角度,帮助孩子成为独立的决策者,让孩子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职业。
启发者父母通过和孩子的交流,让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更加感兴趣,比其他孩子看得更多,想得更多,接触的更多,从而扩展思维、发展想象力,帮助孩子关注更多未知。
总结一下,金榜题名成就孩子的未来,家长做的不仅仅是后援工作,充当给孩子提供衣食住行的保姆,而应是那个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识的引领者。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有思想、有抱负、有目标,成为那个实现自我,成就人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