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第一天,女儿上了半天学,我们仨泡在中山广场书店,中午吃完饭在家睡了一下午,临晚上才出门逛了一圈。在车上的时候,妹妹模仿幼儿园老师,让我跟着她说跟着她做(声音小了还得重来)。“现在到了感恩环节,举起你的右手,与心相连,感谢祖国,养育了我。鞠躬,起。感谢父母,养育亲恩,鞠躬,起。好了,感恩环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然后兄妹俩唱歌。车子行驶在沿江路上,刚下过雨,天气凉爽,空气清新,风呼呼的吹着,兄妹俩放声歌唱,从邓紫棋的《喜欢你》副歌部分唱起,不知怎么就顺拐到《鲁冰花》了。
因着妹妹刚刚给我上了一课,我就跟她们说鲁冰花代表妈妈的爱。你们知道地上的娃娃为什么想妈妈吗?因为他们的妈妈死了,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女儿五官瞬间皱起来,而哥哥就着急着让我讲电影故事给他听。“有一个小孩,他还有一个姐姐,他们的妈妈在她们很小的时候得病去世了,他们家维持生活的就是门前的那片茶园,生活贫苦。有一年茶叶长了很多虫,又不能打药,他们就跟着爸爸一起捉虫,想妈妈的时候他们就唱鲁冰花……。”妹妹立刻就抱着我的脖子了。哥哥说是这样的故事,那我们为什么唱的那么快乐啊?然后他慢唱了一遍。我儿子问的真好。其实还有一部分大人唱的妈妈没教你们而已。等我唱完后,儿子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我听你唱过,它们居然是一首歌。然后我唱大人部分,兄妹俩唱小孩部分,爸爸居然也跟着唱起来了。
完了后,儿子突然说:“妈妈,你不会也得病死了吧!”不会啊,我肯定等你们长大后才会死的。”,“那爷爷呢!”爷爷去年冬天中风偏瘫,现在虽说能自己拄着拐了,但老是唉声叹气,说些丧气话,看来儿子也有这个心里准备。爸爸说:“每个人都会死的”。我说:死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他们活着时候就要少惹他们生气,要对他们好”。
我讲鲁冰花都避重就轻,没讲电影里小孩自己的故事,就是怕孩子的代入感很强。果不其然。
今晚竟然说到这么大一个人生主题,到底意难平。
中国民间向来忌讳说“死”。但是在我老家大凡上了点年纪的都早早选好木材,置办好衣物。几乎家家的柴草房有那么一副棺木。在我小的时候,我是十分不愿意去柴草房的,因为那里放了爷爷的棺木。那时还只是害怕棺木本身,因为爷爷身体硬朗,并不惧怕爷爷会死。那时倒是怕药罐子爸爸随时会离开。不敢问不敢说,只在自己心里恐惧着。后来长大了,爸爸病好了,爷爷却失明了,爷爷没有熬过2002年那个寒冬。
这些年又总是担心着外公外婆,不敢想却有时偏要想。尤其读大学及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太牵挂他们,每次回去不舍离开,外婆好像总知道我的担心,她说人总会老的。感谢外公外婆,现在还健康。
去年冬天,公公中风了。一定是有前兆的,可是我们的不懂以及疏忽。也没有后悔药吃了。
之后一个月我的父亲因头疼达一个月之久,也入院检查了。
忽然一下子就感觉人到中年了。虽然心里对自己说,生,老,病,死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我想没有几个人能真正佛系吧!
惟愿所有人此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