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白话诠释:孔子说,“用《诗经》来激发自己的兴趣,用礼仪来立足,用乐来成就自己。”
孔子说,“老百姓可以让他们遵循这样去做,不用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原因。”
孔子说,“喜欢勇猛却厌恶贫穷,是会引发作乱的。有的人不够仁义,如果痛恨他(指不仁义的人)太多的话,也是容易引起混乱的。”
切己体察:第一句说了写古时候学习的内容,我们常说的“礼崩乐坏”就是用来形容一个国家和地方没有良好的教育体系。其中的礼与乐都被包含在其中了。
第二句是孔子谈及治理老百姓的一句话,本意听起来有些乖乖的,我最开始不理解。我心中生出的疑虑是:孔子不是一个很强调民众教育的人么?为什么这里又说最好让老百姓去遵循地做而不是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呢?这不是与“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相互违背吗?后来参考了些资料并仔细思考后发现,孔子说的话有两层含义。1)孔子应该从来就不是一个认为所有人都是可以教化的。例如在《论语·雍也》06中孔子就提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另外在《论语·述而》02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是类似的主张。因此可见,孔子希望大家能够先去接受而非先去质疑。这和任正非先生讲的“先僵化、再固化、后优化”是异曲同工的。2)孔子让大家先遵循的做,而不是去知晓的原因是:行动比思想更有力。光想,一个人可能就有100中想法,且大家在一起七嘴八舌交流起来也产生不了什么有价值的真知灼见。但是实践的话才有可能产生真知,且每个人的体会是不同的。看来孔子对于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效应在当时就有深刻的理解啊。听话照做并不简单,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重新发明轮子,但事实上很多事情已经被解决,无需浪费时间。最近看的《给成交一个理由》这本书也提到了这个道理。
第三句话从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两个方面介绍了可能会产生混乱的原因。首先是一个人争勇斗狠会作乱,这个毋庸置疑。社会中的地痞流氓、街霸路匪就是这样的人。其次是逼别人也容易引起对方作乱。这个观点却比较新颖。确实,很多情况下我们接触的对方可能有诸多的问题(其实,我们自己可能问题更多),于是我们就希望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于是就责备、谴责以及迫使他人。这种方法可能会使得一个原本仅仅是行为上行“不仁”的人去“作乱”。很容易理解,“狗急跳墙”嘛。所以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是绝对有道理的。
文言拾遗:兴于《诗》--“兴”即起兴的意思,是使得感兴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