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未吃年糕,有点想,于是晚上让孩子的爸爸烧汤年糕。
先生看看我,“儿子女儿要吃吗?”
“偶尔吃一顿也是好吃的。”我张望着孩子们的卧室,抱着一丝希冀。
“好……吧,那就吃吧!”儿子还是比较照顾我的想法。
“我不想吃……”女儿则分明很嫌弃。
“好的,青菜烧年糕很好吃的,奶奶都准备了青菜。”爸爸的话里透着鼓励,也有一些压力,来自奶奶的压力。
“好吧,那就吃吧。”女儿嘟哝着。
“可以吃了!”半小时后,先生的声音从餐厅传来。
洁白的年糕,宛如美玉卧在小碗里,点缀着几片碧绿的青菜,煞是好看。
我快速夹起一片,深深地吸口气,白嫩嫩的年糕一下子滑入食道,胃部瞬间感到特别的满足,原来胃也在盼望着与年糕的久别重逢。
“这个年糕不错的,和自己做的味道差不多。”年糕是我哥哥从宁波买来的。
“还是不一样的,是自己做得好吃。”先生的语气里有些失望。
“我看都差不多,只是我们都不太喜欢吃年糕……”儿子边吃边说。
女儿则扒拉着碗里的年糕,一声不吭。
我看看孩子们,又看看孩子的爸爸,再夹起一片年糕,咀嚼着……
“我突然想到,我们两个喜欢年糕是源于儿时的情结,而孩子们因为未经历过我们那个年代。”
“那时候,过年才做年糕的,而且碗里也不都是年糕,还有难以下咽的高粱饼。”先生头也不抬。
“我们小时候都让你们每天吃年糕吃怕了!”儿子话里带着抱怨。
原来情结只属于物资匮乏的时代,也只属于逝去的童真年代。因为缺乏,因为不再拥有,才会倍感珍贵;因为珍贵,才会埋进心底,然后如春笋般拱出地面,长成一丛丛翠竹,并在思乡的微风细雨里摇曳生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