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这些阶段之间在表面上看很可能有些矛盾,呈现螺旋式结构。
高尔夫球
大热天,走在户外,晒着太阳,挥着球杆……哦不,是大太阳,走在田间,挥着锄头,面朝黄土背背朝天。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但一个是有钱人玩的高尔夫球,一个是农民在田间锄地。人类不断提高生产力,出现地主,进而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到来,把人们从土地中解脱出来,有了靠脑力劳动维生的可能。于是,一个出生在农民家庭的孩子,通过刻骨努力的学习,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而后在工作中奋力打拼,凭借努力和一点点幸运成功步入中产阶层,为了业绩,没时间健身,没时间陪家人,每天下班都是陪不完的客户,喝不完的酒。直到晋升高管,可以不用天天陪人喝酒,收入大幅增加,步入人生巅峰,终于有条件在周末,顶着太阳,走在田间,体验父辈的生活。
仕途
一个基层公务员,梦想着能尽早升到小科长,这样就可以多些权利,多些收入,让家人在买很多东西的时候不会受经济的制约,过上更好的生活,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上好学校,开好车,好在同学聚会的时候有些炫耀的资本。若干年后,幸运的他升至高位,但却提心吊胆,有钱不敢花,有富不敢露,大大的别墅里被人监控着。
写作
写作对于我来说,起初是一种强制,为了逼自己勤于思考,对身边发生的事情都能有所触动,以写作的形式养成思考、学习的习惯,若能公开发表或收录进某些专题就更开心了。这时候羡慕一些朋友,对每个热点问题,都能很快的反应并滔滔不绝,思维清晰,反应敏锐,我想这是我之前的目标。直到后来看到梁冬《欢喜》一书中提到的“定”的观念,所谓“定”,就是内心要有定见,对新事物要拜托肤浅的、本能的直接反应,让子弹飞一会儿,等待更多信息和更缜密的思考之后再谨慎发言。让我想起韩寒在一次提到自己后来为什么不再写杂文时,觉得自己当时觉得很过瘾,但是事实真的如自己掌握的吗?除了骂和讽刺,对事情本身有好处吗?自己在其中是不是也沦为一种键盘侠,为了迎合读者的情绪来哗众取宠。就好比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很多人简单的进行线性思维得出的很多结论我很不赞同。在掌握信息量有限的情况下还是少说为妙,不如多搜集些信息,多进行些思考。因此,对于我在简书的写作,虽然渐渐越来越多的文章被专题收录,但是自己的重心仍将是自我记录为主,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心得。通过长期的坚持,不管是在行文思路、讲故事技巧、语言文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之后,再考虑和朋友们分享,我想那时候就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