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
具茨山为嵩山余脉,位于嵩山东麓的新密、新郑、禹州交界处。我国原始社会晚期,距今约五千年前,黄帝,姓公孙、名轩辕,诞生于此。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新郑城内有黄帝遗祠”。上世纪80年代发现具茨山岩画,岩画形成于4000年前与我国文字起源有关,具茨山也是黄帝后宫和御花园。新密具茨山现有"大隗镇","大鸿寨","岐伯洞”,“岐伯墓",“仲景岭"等中医先祖的遗迹多处。“大隗镇"的名子已用了3000余年至今未改。看华夏五千年,要看新密,因为具茨山是源头。
具茨山下有个大隗镇,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历史沿革,传说大隗以大隗真人在隗镇山修行,在大隗隐居而得名,历史源远流长。昔为高辛氏火正祝融之故地,西周为密国都城,郑恒公灭桧后改为新城,又名新密,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始设置密县,大隗为县城。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大隗遭水灾,县城迁至法桥堡(密县老城)。
“岐伯脉枕”采自具茨山岐伯岭的密玉原矿石,经大师精雕细琢而成,古朴典雅,厚重温润。岐伯脉枕承具茨之灵气,禀受岐伯,大鸿,大隗等上古医家之加持,用其诊脉时更能过滤杂念,沉心静气,如有神助。既可观赏又很实用,还可收藏传世。实乃名老中医之首选,中医馆镇馆之收藏,中医友人馈赠的上佳礼物,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精品,每一件都是中医药文华传承的佳作。
从下面的一些诗句中,不难体会具茨山的文化魅力:
不必陪玄圃,超然待具茨。(唐·杜甫)
吾闻仙地多后身,安知不是具茨人。(唐·李颀)
具茨云木老,大块烟霞委。(唐·皮日休)
具茨山外夕阳多,展江亭下春波满。(宋·韩维)
缅崆峒问道,虚怀谒具茨。(清·乾隆皇帝晏饮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