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真心希望有一个机缘,可以让教育人士看到我这篇文章,知道国内升学压力不小,但是如果增加一门类似瑞典的这门课(我稍后提到),一周只有一节,假以时日,我觉得对于整个社会的包容性都会有质的提高。
早上看到武志红的公众号推送的来自少年商学院的文章 豆瓣9.2!央视最新纪录片,揭示孩子学习不好背后的真相, 里面提到的央视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跟踪了几家有阅读障碍症的小孩,展示,探讨这个群体的处境。里面小孩遇到的实际的阅读困难已经不是最大的困难,而是心理上收到的折磨和周围环境的歧视和欺凌。
这部纪录片我一个月前就知道了,打算夏天的假期好好看一看,我也前些天把这部纪录片推荐给H看了,她怀疑孩子是阅读障碍。
纪录片里介绍,适龄儿童里头,大约有5%到8%的孩子有阅读障碍,我家的D我觉得就有一点,或者说他在边缘处,但是不像H的娃那么严重,字母都没法学会,我真是有点心疼H的娃,快一年的完全不管,娃错失了宝贵的时间。
文章介绍,纪录片里,一个孩子的妈妈为了给孩子陪读,她放弃了一份非常好的工作,打乱了职业计划,在儿子学校就职,每天晚上工作到十点。
对她来说,”那只是一时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那是他一辈子的机会。“
在瑞典,娃进小学不是从一年级读起,而是先读FSK,也就是学前班。学前班学什么呢?当然,有瑞典语和数学,就跟国内的语文和数学一样。除此之外,几周集中一个主题,每周三上这个主题课。比如身体主题,宇宙主题,大家一起探讨,提出问题,看视频等等。还有一些其他的教学设计。
但我特别想提的,是每周五的一个课。这个课有一个特殊的名字,我没法翻译成中文,姑且叫品德课吧。
这个品德课探讨很多问题,友情是什么?我们怎样能够做一个好朋友?什么是校园欺凌?当校园欺凌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别人都想做一件事,但是我不想做,我应该从众吗?特殊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为什么是特殊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
我觉得这门课特别好,它包含了很多主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核心主题就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年唐氏综合症日那一天,不只学前班,从幼儿园起,所有的小朋友都左右脚穿着不一样的袜子来学校,老师会告诉他们唐氏综合症是什么,并且找有趣生动的方式传达"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但是有同等的价值!”
不止是唐氏综合症这种极小比例的特殊孩子,其他的轻微症状的孩子,甚至孩子本身没有什么症状,只是家庭特殊,老师都会给孩子们讲解和分析。
比如上一回,老师带孩子们看了一个短片(瑞典有个网站叫ur,有很多这种视频),是讲述一个小女孩Molly,她和妈妈独自生活,而妈妈长期病着(推测是抑郁症之类),没有精力好好照顾Molly。Molly的头发经常有些乱,别人的假期安排了丰富的活动,但是Molly只是在家待着。到了学校,Molly为了不显示自己的真实情况,跟同学们撒谎说,我周日和妈妈去xx游乐场玩了,但是有个同学当场揭穿了她:我明明周日看见你去超市了,根本没去那个游乐场...
而在校期间发生的诸多矛盾,老师并没有深入地了解和探究,就草草解决了矛盾,最后Molly厌学了...然后,时间倒转,同学们和老师用了不一样的方法,即使知道Molly是不同的(家庭情况),但是仍然用友善的语言去和Molly沟通,老师也花更多一点时间去了解。Molly在学校生活得很快活。
当然,视频只有短短15分钟,讨论得不算深刻,但是时间长度和表现形式都很适合六七岁得孩子们。班主任带着孩子们一起,观看,分析,讨论,延伸。
除了这些日程的品德课,老师还会请附近幼儿园的特殊教育老师来班里当“客座嘉宾”,给孩子们讲讲各种特殊孩子是怎么回事,如何帮助和对待他们。
其实唐氏综合症比例太低了,我们更常见的是ADHD, ASD这些隐形的不同。
当然,哪里都不是天堂,不是说瑞典有了这门课,就真的可以达到人人平等。但是做了和不做,还是非常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