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斗转星移,万物乾坤,相比这巍峨的大山,湍急的流水,我们的生命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宽度来看都像是沧海一粒米。从古至今,无数有志之人希望在这朗朗乾坤世界中留下种子,令自己成为沧海中那最为独特的一粟,但绝大部分的人在自己播种过程中迷失了方向,毕竟黝黑而又厚重的沃土并不繁多,这个世界更多的是沙石和泥沼。
世界上流传着一个梗:世人能够记住阿姆斯特朗,而不能够记住奥尔德林。虽然两个人同时登月,只不过因为后者晚一步,而知名度成为了两个极端。正如阿姆斯特朗说的那样:这是我的一小步,但是人类的一大步;对于阿姆斯特朗以及奥尔德林来说:这是前后一小步,但是成功的一大步。两个人面对过同样的生死考验,面对过同样的困难选择,面对过同样的极限付出,走过同样的人生路,可是结局确实不一样,因为第一只有一个,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留给人的可能性缩小。
重复前人的路只能够创造,而不能照搬。人生有很多方向,每个方向有成千上万条路,每条路都是可以通达自己理想人生彼岸。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是由孔子整理并遵循“周礼”而成基础,但经由孟子、荀子,儒家逐渐形成两个分支:前者主张人性本善,只要加以扩充,便能够成善人,主张“仁政”、“王政”;后者主张人性本恶,但人有足够的聪明才智以改善学好,习惯成自然便能成圣。这两种思想均是在孔子承“周礼”的基调下,有无功利心角度创新出来的两种思想,因此亦成为儒家思想代表。
人生短短几十年,而世上的知识犹如汪洋大海,想游遍大海每一寸水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更不用说,这片大海依旧在用不可思议的速度不断增长。记得几年前和老师聊天,老师说现在高中生做的题,学到的知识已经是我们大学才会接触的,这个世界的基础知识已经多到需要压缩才能够让所有人接触。曾经很少有的幼儿园现在已经成为必须,接受这个世界的知识附加的年纪,从“韶年”改为了“孩提”。知识的增多,必然伴随着创新需求的加大,在有生之年,吸取更多知识成为了我们创新的基础。
虽然每个人都想成为有志之士,但这个世界“理想化”的有志之士,毕竟是有限的,我很喜欢周国平的观点,面对没有被世人认可的胡塞尔以及康德,周国平提出了一个疑问:什么是大事?自己的作品以及成果得不到认可的时候,真的不用在乎么?不是的,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空间很少,所以真正得到认可的人太少,毕竟一年诺贝尔奖只有一个,但不被人了并不代表自己的付出不值得,在自己努力向前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在不断的证明自己了,沧海中的一粟,只需要留下属于自己的种子便是成功,无论种子是在沃土中形成田野,还是在泥沼中成为野草,都已经破土而出,在这万年不变的人世间留下自己的印记。
什么是大事呢?依我之见,唯一的大事是把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做好
——周国平《生命本就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