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换代,推陈出新,科技发达得让人叹为观止,欣喜异常。方便与享受的同时,却也总舍不得丢弃那些笨重过气的物件。因为,那些老旧的物件是内心深处温暖厚重的记忆。
很久不怎么上网,连朋友圈也鲜少打开来看了。今日心血来潮,打开手机一通翻看。突然,一张图片勾起了我的兴趣。
那是老同学发的朋友圈。他去深山执行任务,在屋子外面发现了曾经用过的电视天线,顺手拍了两张。看着图片,我瞬间回想起童年家里用这天线的日子。
小时候家里生活比较困难,第一台电视还是老姑家送的。我和弟弟当时非常兴奋,因为我们家终于有了电视,再不用去别人家看电视晚回而被妈妈絮叨了。
电视有了,自然得有天线。我们这群山环绕的山村里,室内天线基本是没用的,要想收来台,就得在室外立一根天线。
制作天线过程很简单,随便找一根细长得超过屋顶的木头,在木头顶端钉上事先做好的铝线、铝等管做好的支架,再引进一根电线,连在电视上,找好位置,把木头的底端埋进土里固定好就OK了。
至今清晰记得我们亲手做的第一根天线的情景。我们从树林里找了一根细长的杨木,我和爸爸锯了好半天才锯好。再像得胜将军一样,昂首阔步地两人一人一头扛回家。
支架只能由爸爸来完成了。说起我爸爸,小时候特别以他为傲,因为爸爸样样都会。什么电工、木匠等活没有他不会的。爸爸找来家里所有能用上的铝线,按照别人家用过的图纸,一根根剪成需要长短,弯成规定的样式。再一根根钉到小木头架子上。引出电线后,再固定到长木头的顶端。
我和妈妈两个合力抱住木头的底端,爸爸把支架固定到木头的顶端,弟弟来回地提供爸爸要求的工具等。一家人忙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到了快黑天,总算完成了。爸爸在屋里调台,我和妈妈转外面的天线,弟弟充当传话筒。好半天,总算找好了方向,无杂音的电视声音传来的一瞬,所有人欢呼出声,争相往电视跟前凑。爸爸则欢笑着去完成最后的天线固定检查工作去了。
那根天线我们用了很久,直到改成大锅为止。现在想想,其实那时候的电视没有多清晰,经常会有雪花,会有噪音,但是丝毫不影响看电视的热情。实在不行,给天线稍稍转个方向就好了。当然,也有人家会投机取巧,把铝锅盖直接当天线挂到木头上的,据说,那会影响周围几家的电视效果。反正我们家没遇到那样的邻居,也不知道这是真是假。
如今,都用上了闭路、光纤,电视大了,清楚了,然而,看电视的热情却淡了太多。渴望没了,看电视的幸福感也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