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出名著作,更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融入了血和肉才使得这部书意义非凡,书的描述环境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人说是时代成就了英雄,也有人说是伟人改造了时代,毫无疑问,不知道列夫托尔斯泰就不知道沙俄,在某种程度上托尔斯泰成了俄国的宣传者。
看外国名著,尤其是小说这一类,以前都是看看简单的描述,那些爱恨情仇和邻里的家长里短似乎才是看点,写的精彩与否取决于故事的描述性,但是这些名著的流传都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具有时代的代表性,这种带有记述性的文字向我们展示和披露的往往是一个不为人的世界,就像这本书也不例外。以我浅薄的理解力谈谈这本书。
聂赫留朵夫是托尔斯泰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显赫的公爵,带着金汤匙出生,万众瞩目,其父系和母系家族都是显赫的家族,他们的生活圈子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因为他们接触的就是上层社会,在当时只能用来崇拜和尊敬的。本来他也过着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纨绔子弟生活,但是一个变故出现在了它的正常生活轨道中。马斯洛娃应该是他青涩少年的难忘的回忆吧,因为她曾经给了他不一样的东西,懵懵懂懂的爱情。马斯洛娃的入狱唤起了聂赫留朵夫的心,他开始反思自己,开始为自己赎罪,这就更加验证了本书的另一个译名《心狱》,主人公一直在自己的心的监狱中,没有人能够拯救他,他挣扎的遍体鳞伤,幸好他未曾放弃,终于在小说的结尾他拥有了《福音》,走出了心狱,接纳了一个新的自我。
给我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主人公想将自己的地送给农民耕种,因为他见识了上层社会的奢靡与下层人命的疾苦,所以他想改善,但是受久了压迫的人民却怀疑他,这无疑不让我感到心痛,在这一刻我听到主人公难过的哭泣声,是的,他的心在哭泣,但是有什么办法呢?人们受到的压迫就像是一把枷锁,几代人遗留下来的沉重怎么可能说拿下就拿下呢。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演的一样往往不是监狱困住了他们,而是他们的心已经不能打开。农民的奴性不是一天形成的,岁月的沉积就是他们最深的伤疤,所以这不是农民的悲哀,而是时代的哭泣。
在主人公打算救马斯洛娃的时候发现了一件件的冤假错案,可以说阶级执政党是随心所欲地抓人,并却毫不迟疑地给这些穷苦的人冠上各种罪名,似乎这能让他们真的能够变得铁面无私,这就真的说明他们是一个好人似的。统治阶级者人心的黑暗在聂赫留朵夫为马斯洛娃的事情的奔波的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本来应该是分内的事,就是应该做的,他们却觉得就像施舍恩典一样,盛气凌人,我给你面子,这是你欠我的情,华丽的衣衫下是怎么也遮不住的肮脏内心,他们的心那么的冷,比六月飞雪更让人心寒吧。
幸好,身为上层阶级人士的主人公走出了自己的心狱,开启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时代沉沉浮浮,阶级也好,农民也好,不应该丢到的就是自己的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别让自己的心蒙尘,别让自己的心坐牢,只要心是自由的,即使是身在牢房,那么你也有驰骋天地间的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