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之元年四月,项羽大封诸侯后,兵罢戏下,各路诸侯前往封地,此时的汉王刘邦带着三万士卒,前往巴蜀汉中。
但是仅仅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各地爆发了反楚的战争, 刘邦趁机率军东向,与项羽争夺天下。
在这场楚汉争霸当中,汉军刘邦的两次军事欺骗,麻痹了楚军和项羽,致令汉军逐步壮大起来。
一、如约即止,不敢东向
刘邦当初入巴蜀,军队的规模从十万人缩减到三万,然而,各路诸侯兵中愿意跟随刘邦的,就有数万人。
巴蜀路险,在行军的路上,刘邦采用张良的计谋,烧绝出入用的栈道,一方面防止诸侯兵偷袭,另一方面,也向项羽表明一个决心:不再引军东向。
刘邦在巴蜀,士卒多是山东之人,盼望着早日回去,兵锋可用。与此同时,韩信劝刘邦东向,争权天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汉元年八月,仅仅过了四个月后,刘邦采用韩信计策,引兵而东,袭击章邯,大战于陈仓。
章邯败走,刘邦再次军临咸阳。
次年,刘邦率军东进,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
此时的项羽,正处于与齐国田荣交战中,听闻刘邦已经略定秦地,大怒,想要分兵攻打。
然而,刘邦派张良到韩国,并给项羽写了一封军事战略欺骗的信件,信中言道:
“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
说刘邦只是想要得到关中之地,达成当年的“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这一目的实现后就会收兵,绝对是不敢再继续东向。
同时,又附上齐、梁反楚的书信,告于项羽,说是齐国和赵国想要一同灭楚。
这封信对项羽的判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加之正与齐兵交战,于是项羽便决定,先攻破齐国再说,暂时将刘邦放到了一旁。
反过来,刘邦却趁着这个机会,渡临晋,下河内,虏殷王,为义帝发丧,召令天下诸侯共击楚军,得并五诸侯之兵,攻入了项羽的都城彭城。
二、中分天下,却引兵追击
刘邦出关东向,站在道义的制高点,率各路诸侯征伐项羽,而项羽则如救火,哪里军情危急,则支援哪里。
汉之四年,楚汉大军对峙于荥阳。
当时刘邦挟各路诸侯,兵多粮足,而项羽兵罢食绝,奈何汉军畏惧项羽和楚军,故而相持不下。
刘邦的父亲家人在项羽军中扣押,刘邦派陆贾去请求项羽放了太公,被项羽拒绝。
刘邦又再派侯公来和项羽协商,楚汉相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以东为楚,项羽同意了这个合约,归还了刘邦的父母妻子。
和谈已成,项羽解兵东去。
此时的刘邦,也收拾军队,准备西归,当自己的汉王去。
而张良、陈平劝说刘邦道:
“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分析当前形势,是汉强楚弱,是天亡楚国,就算双方约定了中分天下,也不如趁着项羽退兵的时机尾随进击。
刘邦再一次选择听从张良、陈平的建议,汉之五年,刘邦率军追击东归的项羽,并整合大军和各路诸侯兵马,约定各地将帅,会攻项羽于垓下……
项羽忘记了曾经范增对他说过的话,能和他争夺天下的,唯有刘邦一人耳……
刘邦汉军的两次军事欺骗,第一次,令项羽判断错误,没有在第一时间阻击汉军,导致汉军壮大了起来;第二次,落得个被围垓下,身死而国灭。
从另一角度来说,一方面,是刘邦手下的谋士在判定局势上更为准确,其中张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刘邦心怀夺天下之志,而不拘于是否倍约反复的道德问题,采纳谋臣的建议。
而项羽,面对敌情的判断不足,身边本有一范增,却被刘邦用计除去,再无定策之人。
所谓兵者,诡道也,刘邦和汉军的反复倍约,都将被胜利的光芒所遮掩。
成者为王败者寇,而楚霸王项羽,却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