揆度谨严之理,圆通活变之法,精当灵验之方。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此凭脉辨证,知邪传与不传也。此太阳受邪而即可传于少阴也。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言平人六气周流,环转不息,若以天之寒邪伤人毛腠,则太阳正气受之,即以一日起太阳矣。
要知伤寒者言邪,而太阳者言正,脉若静者,太阳正气自和,故为不传。颇欲吐者,即少阴之欲吐不吐也。若躁烦者,感少阴阴寒之气,则躁;感少阴君火之气,则烦。脉数急者,诸数为热,诸急为寒,寒热相持而脉不静,此太阳受邪而感少阴之气化者为传也。
伤寒之邪,化热则传经,未化则不传。脉静者,邪未化热也,故不传;然不但一日,虽数日而终不传也。若见欲吐、躁烦、脉数,则寒邪化热之征,故为传也。
人身表里脏腑阴阳之气互相贯通,一部分伤病,余部分未有不受直接或间接之波及者;此伤寒中风及外感证,所以有传属并病之说也。
兹以阴阳表里之气相传为例言之,凡人外伤于寒,其始病一日,必太阳部分先受之。其脉证若静而不变者,为邪止在太阳,而他部分体质不受其传并也。
若证忽见颇欲吐,是表邪无可解之势,皮肤闭束,体中败质蓄积,排泄无由,逆触胃府上脘,而欲从内出也。
若或身卧不安,手足动摇,而躁。继则心中热闷而烦,乃太阳之里,少阴经络受寒,郁而为热,致神经被灼,正气伤而邪气盛,由表传里,见先躁后烦,即少阳篇所云,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之义也。
其浮紧之脉,若变为数急者,此表邪不解,寒酿为热,病势将传并于里之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