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90年代出生在小农村的小女孩,有点呆,有点纯朴。在城市里同龄人有一手溜得不行的上网速度和接受时代的教育时,她可能就是只会对着村里小卖部的零嘴流口水,想着找爷爷奶奶撒娇逗泼。最开心的莫过于一个星期一次的早市赶集。在她记忆里,应该是从她五岁开始持续到小学毕业,这段时间有泪有笑,直到老人不在了才懂得成长,毕竟农村的孩子早当家。
虽然她是独生,但是堂姐弟一群排老大,妥妥的孩子王,天天身后一群萝卜头,满村子跑,同村的同龄人也有10人,一起和大山里相邻十几条村子的娃儿在村子的小学里读书启蒙。那时没有现在所谓的幼儿园大中小班、兴趣班,只有学前班和一到六年级共7个班,一个班30、40来人,老师加上校长才8个人,一个学校只有一台办公电脑、一个座机。不像城里各种普及,但是孩子们那时的快乐是真实的、最无忧无虑的。
她和她的一群萝卜头都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她们的父母都是去珠三角地区打工去了,每次都是过年才回来。作为老大,她早早懂事,帮忙干活,照顾弟弟妹妹,是个小能手;不过她也有很多缺点,会打架、会犯错、会。。。。。
同村同龄的伙伴有六人,加她就三男四女,有过矛盾有过欢乐,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都没有联系了,还在村里生活的也模糊了样貌,逢年过节去了宗祠上香都相见不相识。两人读完小学就早早出去工作,提前接触了社会,第一年回来聚聚,几人就渐行渐远了。一人由于父母工作搬了家,去了大城市深圳,初初几年还会寄信回来,讲讲那里的生活;讲讲那里的小孩多有才华、能歌善舞;讲讲那里她融入的艰难;也许是别的种种原因,五年级之后就彻底失联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默默的祝愿她一切安好。一人上了县上重点学校,每个月只回来一次,不知道是父母的指示还是她自个原因,她们连在村里直到她26岁也就前几年出嫁都没有再交谈过,连她嫁人都是在父母口中知道的。她和剩下的两人倒是前几年还聊聊,现在她们都有家庭了,久久的一句两句也谈不上赶不上了,单身的毕竟也不可能跟她们聊聊娃子老公的话题吧。当然,很多时候有一部分原因是她社恐、宅,很多时候是她不懂得如何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你也就不能指望一个话题终结者能谈恋爱、能走出舒适圈,能跟绝大多数人一样结婚生子。她从前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也许和她的童年不堪回首的事情有关,也许是和她的所谓的心理障碍有关,也许是和她接受时代社会的磨砺有关。。。。。谁都说不清,包括她自己 。儿时的伙伴,现在青春不在,样貌模糊不清,但是她依稀还有点记忆,像谁又高又瘦像竹竿,谁胖的肚子上的肉咚咚的晃动着,谁有一头乌黑乌黑的长发,谁有一口大白牙整天笑不拢嘴。。。。。
越长大越不记得曾经的种种,迹象表明很多东西就是被遗忘在过去的时光里,也许大家都不记得了,影藏在脑海深处,就像一场由无数瞬间片段连接在一起的电影一样,短暂而完整。也许发生了什么,当你不再记得的那一刻也就注定它被舍弃,但是它不是没有意义的,发生过的东西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应该就是所谓的前世今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