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老婆跟我说最近听到一句话很有道理:
你今天淌的泪就是昨天脑子进的水。
咋一听,感觉很有道理,再一想,就感觉还像有点问题,但不知道出在哪里,继续追问就发现了破绽。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今天的流泪的后果都是因为昨天的不动脑子造成的。又或者说今天流的泪是昨天那不努力的悔恨的泪。
果真如此吗?难道所有的泪都是悔恨的泪吗?这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逻辑。
这个世界不是所有的泪都是悔恨的泪,有开心的泪,有激动的泪,也有别人进水恶心到自己的泪。
很多道理我们感性的一听就感觉好像很有道理,当成座右铭记忆起来。但等到理性的大脑醒来,却发现这些道理都逻辑不通。不喜欢运算的感性大脑总是喜欢把听来的故事当成真理,到头来必然或不好这一生。
同样的故事前两天我还听到一个:
你昨天偷过的懒,都变成了今天抽自己的耳光
咋一听也仍然如此,跟上面的逻辑如出一辙,但是真要较真,就会发现这样的道理也是在逻辑混淆,即便是够懒会让自己后悔,那也要分两种懒惰情况:
一种是做具体事情的时候,没有用心去做,而酿成了今天的错,还有一种就是压根没有选择去做,所以就没有开始。
即便是后悔,也是针对于做了没有做好的愧疚感罢了,而不是所有没做过的都要恨自己,抽自己耳光。
仔细观察听起来很有道理的句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
这些道理把 前提之一,当成了结果唯一 的因果关系来表达,灌输给本来就不动脑子的听众,而听众又把其当成了真理。
把昨天没思考=今天必流泪,把昨天懒惰=今天必抽自己 这类因果关系强关联在一起。想想还真是不动脑子很可怕。
把概率的前提当成必然的结果来论述,就容易钻了那个感性的认知漩涡中,不自然的认同和记忆。这也是我们很容易被很多标题党,鸡汤文吸引的原因。
继续深入追问:这些道理有用的那一半如何避免呢?
当我们接收道理以后,却不懂得如何践行,例如上面的道理,如何避免掉那后悔的一半呢?
其实就是用做更好的自己去诠释,去落地,每次做事情,一旦选择,就要做到最好,计划在前,做好提前准备,主动思考,解构重构效率模型,持续践行优化,偷不得懒,这才有机会把事情做到更好,也才不会抽自己耳光,也更不会流下悔恨的泪。
我们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注意力,把选择的每件事情做的最好,这才是无愧于道理。当然选择也非常重要,甚至选择比勤奋重要,但这不是后悔,努力就可以得来的,而是修炼多维认知模型获得的。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