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满义是个农民工,10多年前从内蒙古来大同打工,靠做家政养活着一大家子人。老秦土里土气,刚刚50多岁,却像个小老头。第一次见面,决然没有要和他成为朋友的打算。
我和他第一次见面,是在5年前,缘由是听说这个人自己扛着一把锹,义务修好了一条路,便打算采访他。结果电话里他不买账:“耽误我干活,你来也白来。”我激他:“一个人做好事算什么?要让大家都知道了,都跟着你来做,这才是大好事。”老秦终究经不住我“忽悠”,同意了。
那时是盛夏,虽是早晨,但日头已很厉害,老秦在往来汽车掀起的尘土里挥锹大干,汗水湿透了裹着瘦小身躯的“老头衫”。不知为什么,我跑进旁边的面馆里为他买来一碗面,“你怎么知道我没吃饭?”老秦竟也没有客气,接过面问我。“就是吃了,干这么一气也消化得差不多了。”然后老秦来了句“你这个人挺有意思”后就狼吞虎咽起来。
第二次是老秦主动给我打电话,他做家政收来一大车旧家电旧家具说要给贫困山区的老乡送去,邀我来采访。我逗他:“想出名了吧?”老秦口气变了:“我一个农民工,出了名也没人升我官奖我钱,我就是听你的话想通了,做好事给大家起个示范作用,带着大家都行善。”之后往来的次数就多了,隔一段时间就接到他的电话:“我给街头流浪汉送饭去……”“我上街涂野广告去……”
老秦的眼神不好,他的手机屏幕却又特别小,打一个电话,眼睛往往“杵”屏幕上瞅半天。我找来一个替下的大屏幕手机要送给他,老秦却说啥也不要,来来回回就是一句:“这贵重的东西我可不能要。”无奈,我只好再“祭”出“做好事”这把杀手锏:“给你手机,是为你做好事时更方便。”这一招很灵,老秦接受了。
再一次见到他,用的却还是那个老手机:“你给的那个,有游戏,让姑娘耍去了。”说这话时,老秦脸上带着喜悦满足的表情,我却有些心痛:老秦靠给人干家政做慈善,前后花去数万元,自己一家却省吃俭用,以致将一个二手手机都当成了奢侈品。我拍拍他:“等我再送你一个。”
去年春节前家里需要清理,家政紧俏,我想到了老秦,老秦日程也排满,却告我:“我不能去,明儿我找一拨人去。”第二天,家里来了两名妇女,我说,先讲好价钱,她们却说:“先干活,完了再说。”我不允,两人才说是老秦的媳妇和妹妹,出门时,老秦交代“不能要钱”。临走,我执意要付300元酬劳,两人却死活不要,说怕老秦骂。我说,老秦不要就让他再送回来。推了十多个来回,最终没拗过我。很快老秦的电话来了:“你还处不处了?你这个人不够意思。”我说“这回就这样了,下回你来给我白干”老秦才罢休。
几天后,突然接到老秦电话:“我在你楼下,有几箱饮料你过年喝去。”这怎么行?我只好撒了个善意的谎:“我不在家,过完年才回来。”
最近一次见面是上个月,老秦高兴地说:“过几天,小陈要从东北来看我,说给我带两根人参,我送给你一根。”小陈是老秦资助过的一个大学生,已学成就业,这是老秦心中最感欣慰的事情。这次我答应了老秦,因为,分享一种高尚的无价的喜悦,比拒绝一根有价值的人参来得更为重要。
只是,我该兑现我的允诺了,一部不再让老秦“杵”着看的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