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家庭的共同空间中,要建立并尊重规则。这些规则应该是一个“神圣的第三方”,可以约束每个人,而不只是孩子。
这些规则会与外部世界关联,帮助孩子做好分离的准备,逐步“断乳”,进入现实世界。
父母养孩子的过程,就是与孩子不断分离的过程。孩子弱小的时候,你与他联系紧密,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就需要尊重孩子天然分离的动力。
粘稠
前文说人的一生,就是从共生到分离的一生,而依照从共生到分离的心理感知,还可以说这是从粘稠到清爽的一生。
最初胎儿在妈妈子宫的羊水里,是粘稠的。出生后,婴儿觉得还与妈妈共生在一个自我一个身体上,这也是粘稠的。
充分发展好的人,会给人一种清爽感;充分发展好的团队,也会给人这种感觉。相反,发展水平不够好的团队和个人,容易有粘乎乎的感觉。
武老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给一个女孩做咨询,当时让她做一个练习,站在左侧的位置,这个位置代表原生家庭,然后向右走,这是一个分离的过程,而也就一米远的地方,代表她自己的空间,她自己的世界。
然而她一步都迈不出去,她感觉自己陷入泥沼中,并且泥沼有一股强大的黏着的力量,黏住了她,她战胜不了。
后来他们探讨,泥沼和黏着的力量,她怎么理解。她说,这是妈妈带给她的感知,妈妈一直在表达说,女儿你对我来讲太重要了,你不能离开我。
事实上,这个女孩刚结婚没多久,而妈妈也搬了过来和她一起住,最初她都没想到要拒绝妈妈,一起住了几年后,她才感觉到这是痛苦的共生状态。
而从一开始这个女孩的老公就说,这样让他很难受,她当时还难以理解,这有什么好难受的。
这种粘稠的感觉,就是活在病态共生中的成年人的深刻感觉,这种感觉在武老师的来访者中非常常见。
第一次让他认识到这一点的是一位宅男,他说他常做一个梦:他在粘稠的、像糖浆一样的液体中游泳,但这个液体的密度和粘度太重了,他的手脚像被绑住一样难以伸展,以至于都像是慢动作,
这个梦会让他非常痛苦。问这位宅男:像糖浆一样的液体,会让你第一时间想到什么?这是精神分析中常使用的自由联想技术。
他说,首先想到的是妈妈的爱,他觉得妈妈的爱,就像是糖浆,本来挺好,但现在彻底把他吞没了。接着他又想到他对妈妈的愧疚。
妈妈的爱太沉重了,而且妈妈常说,我的生命中只有你。可其实他还有父亲,但妈妈和父亲的关系很是疏离。
“我的生命中只有你”,这句话相信无数中国妈妈对自己的孩子说过,而但当一个妈妈对孩子这样讲时,这个意思是我要和你共生在一起永不分离,并且我只和你共生在一起。
前文介绍过,心理学家马格丽特 马勒的观点:6个月前的婴儿,处于正常共生期。她的意思是,只有对6个月前的婴儿来说,共生才叫正常,之后的共生都是病态共生。
共生,本来是6个月之前的婴儿的正常需求,但在这位这个宅男妈妈那里,变成了妈妈的需求。
于是,不再是儿子想要和妈妈共生在一起,而本质上是如成年人的婴儿一般的妈妈,想和儿子共生在一起。
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孩子就会从共生走向分离,开始越来越渴望离开妈妈的怀抱,进入到广阔的世界当中去。
这位宅男也不例外,可是当他流露出想离开妈妈的意思时,妈妈就会表现的痛不欲生。这是共生关系的特征。
处于共生关系中,一方面是极度亲密,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们不分你我,不分彼此。
另一方面会有这种感觉:一旦有分离,就意味着我们共享的这个共同自我就会崩解,这时就会有死亡焦虑。
就是我担心你离开我,我会“死掉”;我也担心我离开你,你会“死掉”;同时,既然有死掉的危险,那么所以那个不想离开的人,肯定会恨死那个想离开的人。
武老师把这个称为分离恐惧。很多处于病态关系中的伴侣,一旦一方想离开另一方,他们最容易体验到的是内疚。
因为担心一分离对方就会活不成,而深度谈下去以后会发现,比内疚更深的是恐惧,是担心对方会恨死自己。
例如一位想离婚的男士说,他担心如果他和老婆提离婚,那么老婆会恨他一辈子,并且会想尽办法报复他。
夫妻关系中,大家是平等的成年人,这都会引起恐惧,如果婴儿对母亲产生这种分离恐惧,那婴儿自然更会寸步难行,粘稠的感觉由此而生。
所以正常养育中,妈妈要鼓励孩子独立,父亲要多少像把孩子赶出家一样,这样虽然孩子会对父母有不满,但在走向分离时就轻松很多。
即便父母有这份意愿,孩子仍然需要有一份狠劲,这份狠劲夸张一点的词汇表达是“心理弑母”和“心理弑父”。
意思是如果在走向分离和独立的时候,父母会痛苦的要死,我还是要走出去。
这要介绍台湾学者孙隆基的书《美国的弑母文化书名》书名和“心理弑母”一样,听着有点惊悚。
但其实讲的意思是,美国文化中特别崇尚孩子和母亲分离,而排斥“大妈咪主义”以及“妈宝男”“妈宝女”,其实就是特别崇尚一个孩子的分离与独立。这是本非常有趣的书,推荐大家读读。
当处于粘稠的关系中时,一个人容易变得粘粘糊糊,犹犹豫豫,所以外形上也会显得不利索,而当实现分离和独立时,一个人容易变得干净利落,能轻松地守住自己的边界,整体上有清爽的感觉。
粘稠与清爽的分别,不仅体现在个人上,也会体现在集体中。例如在公司中,集体文化的企业中,容易缺乏规则、界限与秩序,个体难以被允许有分离自由和独立空间,大家长的意志笼罩一切。
同时,在这种企业中的人,容易有粘稠成一团的感觉,而且是混乱的。
以武老师的感知,个人文化的企业中,容易讲规则、界限与秩序,每个人就知道自己的权利是什么,自己的边界又在哪,因此容易觉得一切是清爽的。
武老师既是一位咨询师,听了大量企业家的故事,也是一位创业者,并且过去多年一直是个体户,现在才开始朝公司化发展。
这个过程中,他深切感知到过去他的企业是粘稠的,这份感觉往美好里说是家的感觉,但问题是权力和责任都是乱的,很不清晰。
后来,先从他广州的工作室,开始引入了一位在欧美企业中做到高层管理位置的管理者,她同时也是一位资深咨询师。
她成为他广州工作室的管理者后,把各种规则制度建立了起来,而且这些制度是基本公平合理的。
在一定意义上有“神圣第三方”的感觉,不都是围绕他这个老板为中心的,这时他感觉到他逐渐放松了下来,有了一种清爽感。
在听了一些严重缺乏秩序的企业家讲他们的企业发展时,他常感觉他们的企业有一种浓重的“近亲繁殖”的味道,倒不是说他们用的都是亲属,而是里面有一种浓的化不开的味道。
并且在这种氛围的企业中,人们很容易陷入到强烈的情绪中,自恋性的情绪导致大量冲突,这是大家使用的术语是“爱”或者“不爱”之类亲人间才使用的词汇。
相反,成熟的企业中,大家讲的是事实,衡量事实的时候,使用的是量化的数据。
所以在他看来,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一样,也有一个成熟过程,需要逐渐从粘稠走向清爽。当然,心理成熟度高的个体,一开始创办的企业,可能就是清爽的。
需要指出的是,武老师认为,粘稠液体的原型,是妈妈子宫里的羊水。活在粘稠中的人,他们会对妈妈,或者被他们投射妈妈的人,如伴侣、孩子或领导,保持着极大忠诚。
同时,很有意思的是为了和这种共生对抗,他们会发展出一系列他们自己意识不到的防御方式,来阻挡任何人进入他们的心。
相反,那些活得清爽的人,他们既会保护自己隐私,又能真诚地敞开内心。也可以说,能这样做的人,是因为他们是自己心灵的主人,他们能赶走那些想寄生在他们心灵中并且还想做主的人。
总结
1.心理学家马格丽特 马勒提出,六个月前的婴儿处于正常共生期。也就是说只有对六个月前的婴儿来说,共生才叫正常,之后的共生,都是病态共生。
2.处于共生关系中,一方面是极度亲密,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们不分你我,不分彼此。另一方面会感觉一旦有分离,就意味着我们共享的这个共同自我就会崩解,这时就会有死亡焦虑。
3.粘稠与清爽的分别,不仅会体现在个人上,也会体现在集体中。集体文化的企业中,容易缺乏规则、界限与秩序,个体难以被允许有分离自由与独立空间,大家长的意志笼罩着一切。
个人文化的企业中,容易讲规则、界限与秩序,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权利是什么,自己的边界又在哪,因此容易觉得一切是清爽的。
思考
父母离异后,我也感觉到清爽。最初他们分开,让我感觉了,家都没有了。这时候其实感觉到的是麻木和痛苦,等到接受事实之后,发现离开家其实是个很好的选择。
确实在这个事情中,我好像感觉到了受伤害。而在这种情况下,我离开家,好像就没有什么负担,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学了经济学之后,我感觉到了清爽。学习经济学是在去年,经济学主要告诉我,应该如何生存,如何更好的生存?为了生存人类又构建了什么样的规则、界限与秩序?
等到学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爱意增加了,而且也有了一种清爽感。因为知道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公司、人与这个社会之间的权责利。
每个人都需要自立,避免共生。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想要影响你的人实在太多了,越是在这个时候,你越得自立,能为自己负责才行。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