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常说,家里有爷爷奶奶,咱们一家六口,钱要省着花。所以,家里不订报纸,不买杂志,不出现任何非生活必须品。我小时候没有一分零用钱,从不下饭馆吃饭。
有一天,父亲突然提议,带全家去逛美食一条街。
父亲周一告诉全家,城乡交界处新建了一个美食一条街,南北小吃汇集于此,特别提到了四川凌汤圆。经过全家讨论,周密计划,我们终于决定在周六晚上父亲下班以后。与每个周六晚上不同,祖母没有做晚饭,我们全家都没吃东西,空着肚子,满怀期待的想象各种美味。母亲骑上她的三轮车,我和祖父、祖父亲坐在三轮车的后座里,哥哥骑他的自行车,全家整整齐齐,浩浩荡荡的出发。
城乡交接部距离我家有些远,母亲骑三轮车带四个人比较吃力,哥哥登着他的自行车骑一会儿,停下来,回头望着我们等一会儿。骑了好些时候,终于来到目的地。街上冷冷清清的,除了几个小店的伙计和我们全家六口人,再看不到别人。父亲率领全家进到一个小店,抬头看窗口顶部的菜牌。价格着实吓人,每种食物都贵,犹豫良久,不知道点什么。伙计热情的搭讪:“您点什么啊?”我和父亲小声说:“就点你说的那个凌汤圆吧!”父亲点点头。伙计笑呵呵的说:“好嘞,你们先请坐。六碗凌汤圆~”父亲起身招手拦住伙计问:“一碗几个?”伙计答:“六个。”父亲说:“一碗凌汤圆。我们先吃着。”伙计楞了一下,转身进后厨。不一会儿,端出一碗汤圆。父亲招呼我们说:“一人一个,先尝尝。不要一次吃饱了,再有好吃的就吃不下啦!”那个汤圆什么味道的早已记不清了,就记得个头非常小,不吃还好,吃了感觉更饿了。
吃完大名鼎鼎的四川凌汤圆,父亲又带领全家逛了接下来的三个小店。母亲掺着奶奶,哥哥拉着我,全家六口,煞有介事,进去又出来,进去又出来,进去又出来。是的,只是进去又出来。
哥哥突然拉着我钻进第四家小店,迅速浏览了它家的菜牌,果断点了两碗阳春面。面条端上来,哥哥大口吃起来。哥哥对面做了一个伙计,也在吃阳春面。哥哥一边吃,一边抱怨:“这哪里是吃饭?这叫尝饭!一人一个这么小的汤圆,饿的我直反胃酸。”我吃了半碗就吃不下了,一方面,面条真的不好吃,远远没有母亲做的西红柿鸡蛋打卤面好。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失望。
过了一会儿,哥哥吃完了,我们一起走出去,看到祖父母和父母四人从另外一家小店走出来。父亲笑眯眯地看着全家问:“都吃饱吗?好吃吗?”我和哥哥连声说:“吃饱了,好吃,好吃!”母亲悄悄问我:“哥哥带你吃了啥?”我说:“阳春面。你们呢?”母亲说:“又分了一碗凌汤圆,换了口味。”
父亲通常严厉,我们在家通常谨言慎行。像今天这样兴高采烈,在父亲来说是很稀少的,因而格外珍贵。因为父亲难得的好兴致,全家都像沐浴在春风里。回家路上,大家说说笑笑,比过节都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