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可怜的生命

最近一则新闻(实为一则悲剧):一位年轻的产妇跳楼身亡,未出世的小生命也未能见过人间的一丝阳光。网络上充斥着各方观点,各说各有理,也许我们局外人是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与原委,只是吃瓜群众而已。但如果切换一下视角,也许会发现另外一些东西。

网图

1. 医生只是那个背人过河的人

近些年,总是发生各种医患纠纷,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心不平”,由于各种心理不平衡,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医学发展从总体来看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有几百年,但从来没有一个医生敢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一定可以把你治好”(除非是巫师)。因为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组织,只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人类身体物理层面的结构还没有理清楚,所以说对于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且是不断变化运动的,再加上各种客观环境,如何可能下一个“绝对结论”呢?

过河

所以医生只是背你过河的人,至于疾病(生命)这条河流是否过得去,不仅需要医生的专业,还需要病人的努力,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假设:医生这个负重者如果体力不支?河水过于湍急?被背者不断动弹?这些其实都是问题,只有二者一起努力,同时对客观环境认识清楚,河流才能过得去。

2. 个人的变与不变

变化

今天这个社会,物质丰饶的程度已经大大超越了个人大脑的带宽,很多时候甚至不是自我意识在做选择,而是机器(计算机)在帮我们做选择,但很多时候,未能意识到这种洪流般变化存在。

静止的认知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变化形式,就本新闻来做三个“马后炮”式的假设:假设一,如果医生可以提前预案此类情况,是否可以杜绝本案的发生?假设二,如果家属早一些从产检报告、日常反应、当事人的身体精神情况等做出应势的判定,是否也不会发生?假设三,如果当事人是一个很有自主意见的人,可以自我决策(除跳出窗外),是否也会好办些?

所以这个时代的个人需要“变通”,当然一切变通的基石是对新知识的不断接纳,不断丰富自我认知,同时将过时的一些“经验主义”丢弃,结合自我形成一套“我就是我”的价值观。

3.群体的变与不变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其实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来看,社会分化的整体情况变化不是特别明显。举个简例,较少读到精英阶层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意外”,因为意外的情况已经被各种条件给阻隔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变化不大,甚至这种差距还会加剧。

阅读近些年的科技类书籍,都提出一个总结思想:人类的分化不会变缓,而是进一步加剧,控制资源者的人数会越来越少,而“普通人”会越来越多,或许不久的将来,原来的“二八原则”就会被打破,到那个时候,生活是好还是不好呢?很多专著中都没有明确,好似深空。

群体状况的变与不变看似离我们的生活遥不可及,但实际与我们息息相关,比如说基本的吃住行、就医、求学等,一定也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要问如何改变,可能不是某一个人的困惑,而是千万人的担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性原理据说最近在投资圈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最早源于量子力学。现在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看待一个问题,不断深入,挖掘问...
    寒阳198阅读 3,114评论 1 3
  • 懂事一旦成为标签,连正常诉求的需要也变成了无理取闹,于是你拼命往后退,拔掉刺,在尘埃里活出卑微的样子 熟睡的深夜...
    流光影迹阅读 4,344评论 0 5
  • 每当接近截止日期时候,总是我们最焦虑的时候,当然这个我们是指我们这些号称拖延症患者的人。然后一阵焦虑发现还没做完,...
    我是狐狸一只阅读 929评论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