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课前的讨论环节,仅仅上了一次课,小组里的伙伴就有了这么多的感受和改变,真的太让人感动和敬佩了!刘老师今天第二次课程,又是收获满满,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焦点的解决是建构解决之道,让来访者,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并非只是解决眼前的这一个问题。
深挖一口井挖出水来,其他的也就一通百通。如果说其他的也能涉猎一些的话,会让我们更多的开阔视野。
世界多元,各有道理,不要随意点评别的心理流派。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
我们在沟通中,要放下自己的预设,清空自己,相信他或许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我们是当事人的话,未必做得比他好,不要拿自己以为的去套别人。
传统的模式认为:孩子做得好是应该的,做的不好是不应该的,所以说,导致关系特别的糟糕,我们很少换位去体验,在那个当时当下,他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他希望对方怎么做,他才更愿意去沟通?而沟通才能合作,合作才有改变的机会,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可能。
我们家长要做孩子的正向过滤器,对于老师反馈孩子的这一部分正向过滤,让孩子看到他做的好的这一部分,给他具体细化,让孩子越来越有力量和信心,并且会喜欢上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焦点更多的是发展思维,去关注哪些做得相对比较好,又是怎么做的?这么好的,那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如果来访者说:“我一直都是这么糟糕,也想不到有什么地方做的比较好的“。那我们其实,还可以问他:“哦,这确实不容易,如果是一般人早就放弃了,我很好奇,你是怎么熬过来的呢?“
焦点是个行动派,面向现在与未来,面向解决,“无论现状多么糟糕,你能做的一点点是什么?“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要总是抱怨而不行动,无论现在孩子多么的不听话,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能做一点点什么,孩子才可能会更听话?因为整个家庭是一个系统,只要我们改变了,孩子一定会跟着改变。
传统的是弥补短板,而焦点是发现资源,但我们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更多的看到资源,发现白扩大白,白的越来越多了,黑的自然就少了。
关注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希望的是什么?如果说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大目标是我们的方向,而小目标是当下能做的一小步。
关注一点点的改变,像呵护一个珍贵的小树苗那样。它才可能被一点点的,强化和扩大,慢慢的成长为一棵大树。如果当时觉得他一点变化都没有,让我们可以纵览全局看效果,让他给自己的改变打分,那么他就可以关注到何以得到自己打的这个分数的?就可以发现自己的资源。
家长在家庭里要学会示弱,因为我们“能“了,孩子就会变弱。我们得让他“能“,给他更多的鼓励,让他真的很“能“,这样我们做家长就会特别的轻松和省心。
关注正向和坚定规则并行,和孩子一起去制定规则,让他更多的卷入,因为卷入的越多,他才会更有感受,这件事情才给他更有关系,他也就会更愿意去实行。
规则制定要具体、细化、可行,要形成文字版的家庭公约,切忌贪心和朝令夕改。而且在执行的时候,要切记和善而坚定的执行。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首先要做到。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如果说我们对孩子有很多的担心,那其实是我们家长的能力不足,是该成长的时候到了。只要我们做好自己,孩子才可能有更多的变化!
那么接下来四个月的相伴学习,我们有可能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收获呢?期待着接下来的大家更多的不同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