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对生活的理解我想起了余华,能够写出活着这样的作品,在现实中确实一个很逗趣的作家。网友戏言他是把悲伤留着读者,快乐留给自己。有一次在采访中说到,生活是一种感受。
回顾一下福贵的一生,再回想书中的开头,听到福贵对老牛的呼喊,是幻想所有死去的亲人在一起劳作来激励老牛耕地。那时的福贵已是老年,一个埋葬了所有至亲风烛残年的老人和一头从屠夫刀下救下的老牛,这种对生活的态度无疑是一种释然。电视剧版和电影版的导演显然要比余华仁慈的多,也许是他们不相信会有这种遭受磨难还能如此坦然的人存在。尤其电视剧中福贵趴在地上对一只黄狗说,我来做狗,你来当人吧。不吃点生活的苦,真的不能体会做狗的快乐!
也许余华是对的,生活确实是一种感受。好比你吃肉我吃糠,虽然摄取的营养、味道和口感不同,但能填饱肚子的喜悦是相同的。
记得上学的时候喜欢读鸡汤文和逆袭的故事,今天也会偶尔翻翻朋友圈,晾一晾已经腐朽的理想,看一看稚嫩的文字,感受一下当年的轻狂,不觉会尬然一笑。谁曾想到现实的残酷超乎想象,那时候总以为自己有无限的可能可以操控一切,却挨了生活的巴掌。直到现在有时也会对自己不曾涉及的领域指指点点,尤其对别人失败还会大言不惭的指明原因,还会觉得换做自己能够做到风生水起一样。
后来步入社会,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穿梭在期间游刃有余。只是曾经读过的鸡汤和故事,不会按照书中那样发展。我的真诚和善良会被人利用,向人倾诉会遭人嘲笑,随和换来是攻击,和气又会让别人得寸进尺,若有价值会被人恭维,没有价值只是表面一团和气,礼义廉耻成了自己的绊脚石,仁义道德成了别人攻击我的软肋。。。就这样伤心的事总比开心的事情要深刻。我也期待过头上的那三尺神明能够带来好运,这几年走来不免对神明产生了质疑。
后来喜欢上了看书,发现我们历史的发展好像也不是我们期待的那个样子。
辛亥革命时期以为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国,推行三民主义人民就不会被压迫。可是后来革命的成果被各大军阀窃取,造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最后蒋介石成立了北洋政府,与共产党分庭抗礼。斗争中又经历了日军侵华,三年内战,总算盼来了国家统一。紧跟着人民公社大跃进,继而就是三年灾害,随后就是十年文革,人民不知不觉在期待中过去了六十多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我们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也成就了最幸福的四十年。发现到现在,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贫富差距悬殊不必多说,房价教育和医疗像三座大山压在每个普通家庭的身上,还有各种腐败不胜枚举。再加上美国各种掐脖子,科技哪有什么弯道超车,只是我们抄作业抄到了第一名。。。似乎国运发展也不是很理想啊。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有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合理的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
可能在那会起我便发现我们对美好的渴望在现实中的无力感。
也是从那时起,我便迷恋上了眼前的花花草草,小鱼小虾。期待成了遥不可及的未来,眼下的二分薄田才是真实的存在。
当然也正是因为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才会让人无限向往。如苏秦若有二顷田焉能佩六国相印;韩信曾遭胯下之辱;吕蒙正少时落魄,后来显贵,正如所作千古奇文: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
秦始皇一统中原,传不到二世;隋炀帝生活极度奢靡,却在二十九岁遭戮;岳飞被斩后全民欢呼雀跃,后来反正成民族英雄;黄金荣当年名震上海滩,老年运退沦为清洁工;还有近代开国领袖遭文革迫害。。。数不尽道不完的是非成败转头空,仿佛一切都不再我们掌控之中。
所以人生的意义不一定非要大富大贵或出人头地。
历史上陶渊明晨起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梅妻鹤子的林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等等,教科书上的人物突然的清晰起来。
再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像从来都不是为自己而活。小时候考不好怕老师和家长责备;长大了工作不好怕领导批评;赚不到上又怕别人嘲笑;父母一句因为你一宿没睡好便会妥协;成家后为了老婆孩子奔波;为孩子上个好学校而到处求人。。所有人都在奔跑,全民都在奋斗,都在期待美好的未来能如约而至。
也许他们觉得过程会充满幸福,但我一路却满是心酸。
再去回想一下 ,其实考不好还有下次,收入不高一样能养活自己,不买房子租房住一样可以入睡,不去工作睡一整天也没什么关系,也没人规定非要结婚,却要扣上不孝的帽子,自己混不好为何要为难下一代呢?
不得不承认,生活确实是种感受。
能力跟不上欲望就会焦虑,攀比和虚荣心使人嫉妒,总是在恨人有笑人无,不断在权衡利弊。人性总是对陌生人宽容却见不得身边人发达,暴富的人总有一副不可一世的神态,没钱的人父母都会看不起。。。
所以吧开心就好。
你看狗哪有这些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