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学时候,我们心理系教授说的一个原则:既是养育孩子的基本原则,后来也成了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Carl Rogers提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
真的理解了这个概念的父母,教出来的孩子一定是有松弛感的,健康的。怎样做到?
永远不要和孩子说:你再xx样,我就不喜欢你了。而要告诉孩子:我很爱你,但是不喜欢你xx的行为,你的行为给我带来xx的感受,我也担心你xxx。(让孩子知道,TA的行为不好,需要改变。但是你对TA的爱不会因此改变,是无条件的,不要以此作威胁。)
我们教育的职责,是让孩子天然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要反复强调,让孩子知道,什么场景下什么行为不好(这也是为什么以身作则如此重要)。但不能图懒省事地告诉他们,做了这个行为就会失去爱(生存威胁)。这会让孩子的行为快速符合要求,实则内心是被一种恐惧支配的。也就是所谓的缺乏松弛感。我想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可能自己就缺乏这种松弛感。
我们来看看一个人的松弛感是怎么消失的?主要有两个过程:
1. 父母的有条件正向关注我们先来理解,人本主义心理学里面,“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概念:每个人都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和一个“理想的自我”。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外界的期望和评价,人们可能会远离他们的“真实的自我”,并努力成为他们的“理想的自我”。这种外界的期望和评价,就是“有条件的正向关注”。意思是只有当个体满足某些条件或标准时,他们才会得到关注、认可或爱。例如:“再调皮,我就不要你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内向呢,就不能主动去和别人说说话,你看人家xxx“,在孩子内心,一个可怕的过程就发生了。
2.孩子开始否认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是Carl Rogers理论里面的一个重点。他认为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即,为了与外部世界的期望和要求相一致,个体可能会忽视或否认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再举个例子,也是《爸爸去哪儿》的节目里面,杨烁军训式带娃的极端方式,引起了很多争议,不仅对儿子不小心选中了条件不好的房子,冷嘲热讽,还对孩子的言行举止无死角挑剔,言辞凶狠。这种方式已经被许多网友吐槽过,我这里不作过多评价了,但是杨雨辰小朋友(杨烁儿子)本人是怎么看的呢。
当村长问小朋友们,谁的爸爸最凶的时候,小朋友们都选了杨烁,但是杨雨辰自己却一直否认,甚至很难过。
一方面是小朋友觉得自己爸爸被像坏人一样选了出来,很伤心;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小朋友是会给自己的父母找理由的。
我们成年人被人攻击了,可能会骂回去:你是不是有毛病。但小孩子做到这点很难,因为他们的自我概念还没有完全发育好,而且父母的权威性对他们的影响更深。(即使成年后,很多人在潜意识里,也仍然受到父母权威性的影响,很难真正接受父母的方式,是有问题的)他不承认也很难接受爸爸是坏人,他从一出生就被教育爸爸是对的,要听爸爸的。他可能一表达真实需求,就被吼了回去。但他潜意识里会觉得问题在于自己。让我们接着Rogers的观点来说,一旦孩子开始对自己的真实自我进行否认,这种否认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它会导致个体与自己的真实自我脱节,从而产生焦虑、紧张和不满。
好的教育,让孩子知道欲望是需要控制和管理的。而没有耐心的粗暴的教育,让孩子觉得有欲望就是错的。
随着自己成长的过程,逐渐产生一种自我怀疑。一种耻辱感,又或者一种对自己需求的麻木感。无意识的否认,对自我需求的麻木。这可能让一个孩子看起来很正常,但却变得过于迎合他人,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忽视自己的需求。有松弛感的人,天生对自己的内在情绪和真实自我感到坦然,先接纳,后处理。而没有松弛感的人,则觉得时刻要去控制,因为真实自我是需要掩饰的,他们对自己真实面的存在,就感到紧张焦虑。他们否认并且不愿接纳自己的情绪。这也可能导致成年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比如自卑、过度适应、依赖性、情绪障碍等。(对自我需求麻木的人,可能长大后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如何能让自己真正快乐,即使独立生活,没人管束时,也是如此。)
想到那句被说烂的话:“有的人用童年来治愈一生,而有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其实很多时候,心理咨询就是用这种“无条件积极关注”来进行疗愈的。因为很多人一生中,也未曾体验过那样无条件的接纳与爱,仅仅是给到来访者这样全然的接纳,就能对一个人产生疗愈的效果。
读到这里的人,很可能自己就缺少那种天生的松弛感,才会思虑这个问题。而我想你的孩子,一定是幸运的。
我有一位老师曾经说:对每一个学心理学的人来说,最受益的都是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