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西厢》 话《西厢》

一、引言

谈起文学经典中的爱情,就不得不提到《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和《西厢记》。说到古人的爱情观,不禁让人想起“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多少爱情的萌芽被扼杀在封建礼教之下。而在《西厢记》这一元杂剧中,张生与崔莺莺相遇相知,相恋相爱,尽管他们的爱情一波三折,但他们终究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命运抗争,最终相携相守。在古代这无疑是震撼人心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厢记》,来感受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之路。

二、 内容概述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其夫人郑氏带女儿崔莺莺、侍女红娘等一行三十余人,护送相国的灵柩回河北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山西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并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打算不去京师赶考,在普救寺借厢房住了下来。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在的西厢房仅一墙之隔。张生为了打听莺莺的爱好,假装巧遇红娘,却无功而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院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莺莺也和诗一首,彼此增加了的好感。在为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与莺莺再次相遇,两人相爱了。然而就在这时,守城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了普救寺,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救援无果,无奈张贴告示: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许配给谁。张生揭下告示,写信给白马将军前来救援,白马将军的救兵赶到,孙飞虎被擒。

不料崔夫人过河拆桥,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并让莺莺认张生为兄,此后便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心气郁结,生了病。红娘为张生出谋划策,让张生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年前去安慰张生。张生让红娘给莺莺带去书信一封,莺莺看后便回信与他相会。当晚,张生翻墙赴约,莺莺却因红娘在场,不得不对张生生气,张生因此一病不起。深夜,莺莺前来看望张生,与张生私定终身。此事后被崔夫人察觉,她拷问红娘,红娘巧舌如簧,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却要张生上京赶考,待其功成名就,再把莺莺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依依惜别,上京赶考,中了状元。然而,崔夫人的侄子郑恒造谣说张生已经做了卫尚书的女婿,逼迫夫人将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并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谎言,与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三、 理论与方法

在元代,《西厢记》是惊世骇俗之作,除了内容之外,其在艺术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反封建礼教色彩,而且“一见钟情”的爱情桥段大胆创新使得整个戏剧的结构宏伟而紧凑,严整而巧妙,剧情跌宕起伏。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又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从而成就了张生、莺莺、红娘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不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不再把“门当户对”作为幸福婚姻的理想,表现为张生大胆示爱崔莺莺,莺莺也突破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尽管他们的爱情之路一波三折,但他们终究突破了层层阻挡,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文中的两条线索也给文章增色不少。一条是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与张生、莺莺、红娘之间的冲突而展开的,老夫人成为张生追爱崔莺莺路上最大的障碍。这也是封建与反封建之间的矛盾冲突。另一条就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冲突,虽然三人都是正面人物,但因其出身教养、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等都不相同,所以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三人也有不少的矛盾。

四、 扩展讨论

说到《西厢记》,可能更多的人一眼看到的就是张生和崔莺莺这一对主人公,却很少有人看到红娘这一人物形象。红娘是剧中莺莺的贴身侍女,虽然地位不是很高,却也影响着莺莺的决定。红娘,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神助攻”,虽然一开始的她排斥张生,但在后来也是诚心实意的帮助着张生,并为张生与莺莺互通信件。剧中如果没有红娘的存在,那么莺莺与张生在爱情的道路上可能过早的夭折。红娘还是老夫人放在莺莺身边的一个监视器,红娘的存在必不可少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她为了莺莺的幸福,巧舌如簧,与老夫人据理力争,为张生和莺莺的幸福结局埋下了伏笔。

五、 评价

剧中的张生就是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爱情本就不是需要金钱来做垫脚石的,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张生为了自己的爱情突破种种困难,终成正果,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啊。爱情不是用来消遣的,是需要我们用力的呵护,全力的争取!崔莺莺和张生就是因为追求真挚的感情而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是封建礼教下的反抗者,也是胜利者。

六、 结语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