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墙皆是门”,这是一句禅语,来源于一个佛教故事。
故事的寓意很简单:那些我们认为不可能的、苦难的、阻碍的事件,很多时候,恰恰是我们蜕变的契机、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桥梁。心是一扇门,同时也是一堵墙,关键在于我们拥有一颗什么样的心,抱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凡墙皆是门,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如果能够勇敢面对,将每一次困难都看成通往成功的一次挑战,甚至机遇,那我们一定能够找到成功的路径,甚至能够发现更大的惊喜。在问题发生、困难出现时,这所谓的“问题”、“困难”是我们赋予它的一个称谓,也是我们给予它的一个评价,如果认定它是无法战胜的、不可改变的,那它就只能是这样的。但如果我们将之视为一次突破的契机、改变的机会,那可能这所谓的“问题”反而会变成一个“机会”。
所以,在复盘中,很多人都会斩钉截铁并悲观地说“这件事是没办法解决的”。面对这堵“没办法解决”的墙,我们怎么才能使之成为一扇通往成功的“门”呢?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如何去践行积极的态度呢?给大家几条建议。
1. 停止抱怨
我们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抱怨的方式让自己心情舒畅一些。我们常说:“把话说出来,就好受多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原因在于,很多人把抱怨和倾诉混为一谈了,而这两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倾诉是基于事件本身的,而抱怨却是基于情绪的。
从本质上说,抱怨会产生一种能量,而能量是可以叠加的,也就是说,我们在抱怨的过程中,抱怨所积攒的(负)能量值会随着我们的重复抱怨而不断增加。而这样的负能量逐渐增多,就会造成我们思考的狭隘与偏激。
另外,抱怨往往也会让人形成一种受害者思维,在这种思维驱使下,个人往往也会变得脆弱、敏感、愤世嫉俗,行动缓慢甚至毫无行动,当大脑容量都被这些负面情绪所占据的时候,积极、进取等正能量就挤不进来。所以,改变的方法就是“管住嘴,迈开腿”,不再抱怨,尝试着去行动。
2.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不仅是一种情绪状态,也是一种行动状态。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几乎不会去思考事件的成功或失败。
就像跑马拉松的运动员,每一个人都在目视前方,投入到自己的每一次呼吸当中,几乎所有人都能到达终点。如果在跑步时瞻前顾后、思前想后,而没有全身心投入到每次呼吸中,那马拉松会成为一项“不可完成的任务”。
3.重新构建对失败的认知
消极态度往往是对失败的恐惧造成的。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不去行动。
但实际情况是,有时候停止了行动,非但不能避免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恰恰会加速我们的失败。
所以,追本溯源,我们需要去认真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才是失败。
失败不是一个事物,而是一种感觉——一种绝望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人如坠悬崖,失败的人在经过几次挫折后,往往会在自己的心中画一条线,之后他们便不再试图努力去超越这个界限了,因为他们不想再体验那种绝望的感觉,宁愿在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选择放弃。
曾有研究人员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群猴子关在笼子中,在笼子顶上挂一串香蕉,本来猴子轻轻一跃就可拿到香蕉吃,后来,工作人员在猴子一拿香蕉的时候,就对其喷水,渐渐地,猴子就不再去拿香蕉了。因为担心被水淋到。后来工作人员不再喷水,猴子也不再去拿香蕉了,尽管它们很喜欢吃香蕉。
猴子没有能力吃到香蕉吗?当然不是。而是一次次的喷水,让猴子产生了一种失败的感觉,进而放弃了本来随手就能取得的成果。所以,如果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哪有所谓的失败?只不过是在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而已!
4.信息的再收集
通常,问题无法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信息收集得不完整。而践行积极心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当我们面临一个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除了不抱怨,除了一往无前,更重要的就是要立刻去分析我们所掌握的信息是否完整。
为什么有些人一出马就能摆平所有事,而有些人却每次都铩羽而归呢?本质上,是因为成功者能够收集、掌握并利用更多的信息,从信息中去寻找突破口。
比如,“客户有没有什么朋友,这个朋友恰恰是我认识的”“对方有没有什么困惑,这个困惑恰好是我能解决的”“对方有没有合作的意向,而这个意向恰恰是指向我的”等。
可以说,掌握真实信息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我们对问题解决的程度。而我们对信息量的掌握程度也直接影响我们对事态的掌控程度,进而决定我们的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有希望的还是令人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