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幼年时险些做了刀下之鬼。世人皆知他以书法闻名,却很少有人知道他靠“演技”保命。这位千年一遇的大书法家,曾在幼年时,险些命丧权臣刀下。
他即兴书写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奠定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地位。
唐太宗李世民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为得到《兰亭集序》真迹,贵为天子的李世民用尽心机,强索不成,改用智取,终于将真迹弄到手,还在死后以其殉葬。
王羲之出身琅琊王氏。王氏家族是魏晋时最大的名门望族,和陈郡谢氏,并称“王谢”。刘禹锡《乌衣巷》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指的就是这两个大家族。
王羲之幼年时,恰逢“八王之乱”。权臣王敦是王羲之的堂叔,他因为有拥立晋元帝司马睿的功劳,被封为大将军,掌握兵马大权。大将军王敦非常宠爱这个聪慧的侄子,常常把王羲之带在身边。有时候,玩得迟了就不回家了,王敦就让他睡在自己的屋里。
有一次,王敦先起床,不久钱凤进来。钱凤是王敦部下,多次怂恿王敦造反。王敦屏退左右,与钱凤共同商议谋反的事,竟忘了王羲之还睡在帐中。
王羲之醒来,听见他们谈论的内容,知道这两个人会杀自己灭口,于是就向外吐口水,把头、脸、被褥都沾湿了,假装一副熟睡的样子。
王敦谈话谈到一半时,才想起王羲之还没起,两人相互大惊道:“事到如今,只好杀了他!”等两人持刀掀开帷帐,看到王羲之口水流得到处都是,以为他睡得很熟,王羲之因而保全了性命。
王羲之之所以能够脱身,首先是他非常冷静,在听到王敦要谋反的阴谋后,没有慌乱哭喊,积极思索应对之策。其次,作为一个孩童,根本没有反抗之力,假装熟睡是脱身唯一的办法。
幸亏王羲之“演技”逼真,避免了杀身之祸,才有了“书圣”和《兰亭集序》的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