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家里有几本老书,也就常见的《千家诗》《论语》《济公活佛》之类。线装,毛边,蝇头毛笔小楷,竖式排版,封面破烂,颜色泛黄,年代已经不可考。不,诚实点说,是我识见有限,考证不出来。
十几岁的儿子,没有认真读过这几本书,却无师自通,知道这些书是宝贝,自己把它们严严实实藏在书柜最隐蔽的地方。
这几本书我也没有从头至尾读完过。因为实在是不习惯竖式排版,繁体字也看起来费劲。
后来搜罗了好几个《红楼梦》残本的影印版,全都是竖排版,还买了一套是《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
我一边让自己去努力适应竖排版阅读,一边逼自己去接受评点本要走一步停一下的慢阅读。
由此产生一种感觉,竖排版才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程伟元、高鹗的横排版(简称程甲本)是路边摊上引车卖浆者的《红楼梦》。一个存在于阳春白雪的专业研究领域,一个游走于街口巷尾的烟火气息之中。
我还因此弄明白了几件很尴尬的事:
一.《红楼梦》书名应该叫《石头记》,不要接受不了。
其实我早年就知道这点。还知道《红楼梦》尚有《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等很多名字。但是我一直在个人认知和感情上接受不了,觉得《红楼梦》比什么《石头记》好听多了,《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金玉缘》感觉更俗陋得不像话,所以我自动拒绝接受这一认知。现在我意识到这不是我个人愿不愿意接受的问题,站在学术研究的角度上,我得尊重史实,不能凭自己一厢情愿妄加断语。
明知故犯,执迷不悟,以个人偏好取舍,这是做学问的大忌。
二.书名里面有学问。
我早年读这本书,完全是像挑食的孩子吃东西一样,挑挑拣拣,蹦跶着看。喜欢宝黛,就专捡有他们名字出现的章节看,喜欢宝钗,就专挑有宝钗的章节读,实在有些情节关联不上才勉强往前或往后抻出一点,所以书中诗词部分几乎都是自动跳过去,不喜欢的人物和章节也主动忽略不计,完全是少年率性莽汉绣花。用囫囵吞枣、生吞活剥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成年以后出于研究的目的或者出于个人兴趣,细读过无数遍《红楼梦》,也杂七杂八看过红学家们的几本研究专著。
但是现在想想很有些丢脸:
其一,我原来一直依据程甲本所做的一点所谓的研究,几乎就是一个笑话。
程甲本是程伟元和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对曹雪芹原著篡改最严重最悖谬的版本,甚至为了达到前后统一,对前八十回相关情节也做了很多篡改。这是很多红学研究者接受不了的做法。我却无知者无畏,还自以为是做研究,岂不贻笑大方?
这证明不正经读书是真心尴尬的事。
其二,我搞明白“红楼梦”命名的由来仅仅是不久之前的事。
《红楼梦》为什么命名为“红楼梦”?这应该最先提出质疑,并去寻根究底的问题,连小学生都做得到。我却年纪一大把,自诩研读《红楼梦》无数遍,竟从未思考过这个终极问题。而且后来想到了这个问题,却也没有很快搞懂书名的缘由。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是《红楼梦》全书的提示。小说第五回宝玉在太虚幻境里翻阅“金陵十二钗”图册,听仙女们演唱的曲子名称“红楼梦十二支曲”,饮美酒,品香茗,跟“兼美”柔情缱绻,又有警幻仙姑和祖先之灵对他谆谆警戒,最后他落入万丈迷津,这是贾宝玉一生的简要概括,也是小说题名《红楼梦》的由来。
我绕了一个大圈子,费了好多的时间,还没有弄懂这么简单的问题。可见资质愚钝的人又不正经读书,结果有多可怕。
声明一下,我说的是依靠个人研究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是等着他人给你一个现成的问题,更不是依靠网上搜索现成答案。
其三,《红楼梦》还是《石头记》,各有讲究。
《石头记》是自譬所记石头之事。
通灵玉是文章的脉络之一,在第一回中即有暗示,文章云: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才补天,幻行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文记于石,石(即后来的玉)是文的载体。 不仅是第一回介绍玉之缘由,还有第三回中宝玉摔玉,第八回中宝钗观玉,从而引出“金玉良姻”一说,以及在二十五回中“通灵玉”出现在回目之中即“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真”。根据脂砚斋批点所示,散佚的回目中甄宝玉送玉是八十回后一个重要环节。
通灵玉不仅是行文的脉络,更具有开枝散叶的作用,一群人物的关系由玉展开,以玉为由,向读者展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
总而言之,通灵玉之于《红楼梦》,有纵向的延伸,也有横向的扩展,使内容更加充实,文章更为丰满。这是以《石头记》为书名的由来,更贴近曹雪芹原本的创作意图。
可惜《石头记》手抄本散佚不全,残本众多,良莠不齐,虽然为其补续者甚众,均无法达到前八十回的艺术巅峰,更无法与前八十回形成完美的统一。
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和高鹗将《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木活字排印出来,书名为《红楼梦》,通称“程甲本”。这个版本后来大行其道。
古代的“红楼”是指富豪权贵人家妇女所居的华丽楼宇,如白居易《秦中吟·议婚》中就有“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之句。所以梦觉主人序中说:“红楼富女,诗证香山,悟幻庄周,梦归蝴蝶。”以为此名总其全部,涵盖对全书人物命运的暗示。因而《红楼梦》虽然比曹雪芹命名的《石头记》更为后人接受,却与曹雪芹原本的创作意图大相径庭。
(二)
有一阵子,我看《石头记》着了魔症,脑子里老是有个念头像刮旋风一样不停的在旋转:“我要我要找到它,去到哪里也要找到它......”
甚至经常产生一种冲动,想逮住所有的人,尤其想千方百计去找一个有能耐的人问问:“谁有《石头记》的全本?谁有?求告知,求恩赐......”
每次这样的冲动一闪现,会马上遭遇残酷现实的封杀:没有!这个世界上谁也没有!不管是谁,有多大的能耐,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只有一个人知道这本书的结局,这个人把它带到无边的黑暗中去了,留给世世代代的后人无法弥补的精神的豁口。他就是曹雪芹。生前穷困潦倒,举家食粥酒常赊,写下“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死后却哀荣无限,一本《石头记》养活了无数摩肩接踵的研究者。
这是写文人多大的悲哀,又是多大的讽刺。
曹雪芹竖起了一道喜马拉雅山一样高的标杆,让无数企图攀越的后人感到卑微。
儿子初中的时候带着好奇去读这本人人赞不绝口的书。过了几天之后,就把它放下了。我问他读出些什么,他说没觉得怎么样,全是些家长里短,鸡零狗碎。
我不禁莞尔:这才是对的!它的确没有这么厉害,十余岁的孩子看到的当然就是这些。他们还处于偏爱吃肯德基,汉堡包,方便面,喝可口可乐雪碧的年纪,是还不能品味淡茶的年纪,是还不懂得人生百味的年纪,如何能读懂这些家长里短里面埋藏的酸甜苦辣,隐含的惊心动魄?
任何一个初读这本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好像没有传说的那么神嘛!
这是一本在人生每个阶段阅读都会产生不同阅读体验的书。它需要一辈子不断阅读的书。
可笑的是,我经常听到有老师说让学生读四大名著,竟然还有很多读小学的孩子津津乐道的炫耀:“我读了四大名著,读了《诗经》《论语》,读了古今中外......”
我听了,额头上总是禁不住流下四条黑线:读了?读了?读了......?
读书怎么变成像工厂批量生产一样搞计件啊。
要不就是好厉害,要不就是好能吹牛皮!
四大名著,我至今不敢说自己读过。现在,满世界的小孩子都很自信自己读过,匪夷所思的是有些老师竟布置作业让孩子们一个学期读完,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实际年纪和可能性,把阅读搞成了噱头。
此读非彼读好吧!不是从头至尾翻看一遍就是读了,也不能似懂非懂就算读了好吧。
真是比我不正经读书还要不正经,这属于不正经教书。
(三)
不正经的不光有老师,还有教材。去年初中语文教材改版了,新改版的语文教材在名著阅读部分删掉了精彩片段,只剩了概括性的解说。这等于给孩子洗澡,脏水没有倒掉,反把孩子扔出去了。
没有人关注广大农村的现状,没有人知道农村学生实际的阅读状况,新教材改革把占中国三分之二人口的农村,完全忽略不计。考虑广大农村孩子书籍匮乏的实际状况,精彩片段不仅不应该删掉,反而应该扩增才对。专家教授们既不深入调查研究,也不多方求证,只是少数人关起门来,讨论一番,就搞出一套所有学生都必须接受的教材,说明这些编教材的砖家叫兽们也很不正经。
有一回看电视剧《雍正王朝》,演殿试结束的书生们去妓院酒馆,尽兴放松。出来一个酒馆的匾额“伯伦不归”,我不懂这个匾额的典故。
查了资料才知道,伯伦是竹林七贤刘伶的字。 伯伦不归,指这家酒店的酒好,嗜酒的伯伦流连忘返不舍得回家了。
我只知刘伶,不知伯伦。知道伯伦,却又不知伯伦是个有名气的酒鬼。
我之所知,就是大学古代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部分里,对竹林七贤寥寥几行的简单介绍。
又过了很久,我才偶然知道,今天安徽省内还有种酒叫刘伶醉, 后世众多酒肆皆以伯伦不归命名。
可见大学教材也不正经得很,还没有《雍正王朝》这个电视剧拍得正经。
一个读过大学的学生知道的仍仅仅是一点皮毛,就是这点皮毛下面还埋着无数的坑。中国大学教材的编写比国外要落后半个世纪不止,这还是保守估计。有些教材建国初期用到现在,都老掉牙了,仍在大学课堂上使用。难以想象这样的大学如何教育出创新型人才。
钱学森之问,激起了一时的波澜,现在再也没有人去关心这个问题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偏偏没有人说教材到处都有坑,教材也有烂泥巴
我想起 鲁迅在《两地书》说: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
我一直认为所谓正经读书,应该就是上一所好大学,跟几个有点名堂的教授,做点长远而深入的专业研究。这是我的黄粱一梦。
现在一想,似乎也无需纠结。
我上的是不够正经的大学,跟过一些没正经做过研究的老师,专业性研究是个什么东西也是毕业N年后自己野路子摸索明白的。
如今,我在我的工作上却一本正经的努力,对待读书也一本正经的认真,对读书遇到的尴尬也一本正经的诚恳。
不管别人正不正经,先把自己搞正经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