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整理Feedly的RSS订阅源的时候,发现自己还订阅了Paul Graham。但受限于语言门槛,很少真正阅读他的文章。于是下了微信读书,趁着雨天在家,翻翻《黑客与画家》这本书。
读书的目的是打开视野和启发观点。如果一本书的观点都是你已知的东西,或者信以为真的东西,那读这本书的价值不大。通常情况下,阅读一本书,预期的收益可能比阅读文章更大,往往来自作者在创作时对思考的投入有多大。而对好文章的发掘,更大程度上把压力落在了读者的身上。作者不需要花费太大力气,反而是读者要耗费更大的力气去甄选文章。
好的内容推荐系统,在帮我们挖掘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及认知盲区,且推荐给我们的东西是我们预期喜欢的,即能带给我们惊喜感。而不好的推荐系统,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非常明显的“回应室效应”,让我们越来越觉得自己眼界狭隘。最近有深刻体验的是网易云音乐的每日推荐。因为最近大量关注了city-pop相关的音乐人、听了不少lofi music,于是推荐系统几乎整个歌单都是这种风格,全然不顾我几年来对迷幻、氛围、摇滚等风格的稳定偏好。
其实我的读书笔记,更多的是基于在阅读书本时的各种观感和碎片想法。现代社会的信息太多,一本书核心可以提炼一个观点,或者有一点对自己有启发就足够了,不要贪多,不要做思维导图。过去几年,自己习惯于把一本书进行结构化拆解,但是逐渐发现,拆解仅仅意味着记录,缺乏深度思考。记录了太多,并没有留下什么。只是记录,也代表了对某种观点深信不疑。近几年会越来越对迥异的说法,奇怪的存在方式感兴趣。
《黑客与画家》书中的第三章,“不能说的话”给我很大的启发。
所谓“时尚”,本质上就是自己看不见自己的样子。好比我们在地球上,却感觉不到地球在动。
与流行的事物保持距离。或者说警惕流行。要看到表面流行的东西是什么,更要看到为什么会成为“流行”以及流行的事物背后的时代性。人们混入人群,与大多数人的观点一致,部分为了安全感,因为“大众的”就是安全的、不容易出错、不容易被挑战和审判,而人对不确定性、需要耗费能量去思考的观点天然持懒惰态度。后来的流行加入者,他们害怕与众不同。
如何去找那些不能说的话?
1.判断言论的真伪;(某些话听上去大逆不道,它有没有可能是真的?)
2.关注“异端邪说”(那些不一定正确、但极富争议性的话题);
3.关注“标签”(逐个审视自己脑海中可能属于某“标签”的观点,因为最先从你头脑中跳出来的想法,往往就是最困扰你、很可能为真的想法。你已经注意到它们,但还没有认真思考过。)
4.回顾过去。找出那些,过去被认为理所当然,如今却被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即将当代观念,与不同时期的古代观念diff一下。
5.寻找那些一本正经的卫道者,看看他们到底在捍卫着什么。(例成年人与小孩假象世界的差异。)
6.去观察禁忌是如何产生的。某种道德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么被其他人接受的?流行的道德观念,往往是被刻意创造出来。……大多数的斗争,不管他们实际上争的是什么,都会以思想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持续思考,也是对自我的不断反思,反思自我,也是在反思自己过往是认知。自己过去的观点是不是“过时了”,是不是有局限,是不是不正确的,而可能的正确是什么?
更新观点,是促使自己保存思考的简单方式。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有看法,在产生看法的时候,我们要看到,这个观点是我们固有的、本人告诉我们而接受的、还是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人都是懒惰的,在遇到两难决策,选择那个更困难的。例如,在跑步和看电视之间,选择跑步,在质疑和随大流之间,选择质疑。虽然不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有可能是最优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