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有一个困惑:
对待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不知道那些该满足,那些不该满足?
有时候觉得孩子提出的要求明明不合理,却又担心不满足的话,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有时候又担心啥要求都满足,会把孩子宠溺坏了。
这期间的度,到底该如何把握?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满足孩子需求的话题。
一、改变认知:我们和孩子对“好”的认定范围不同。
根据我的观察,当今社会,孩子们在物质方面的基本需求,都能满足。
因为家长们都有一个信念“再穷不能穷孩子”,而且,几乎所有家长,和孩子提供的都是家庭所能提供的最好的物质条件。
而且我们家长已关注的也是物质方面的需求,因为这些是我们小时候所缺的。
就像很多大人总喜欢在孩子面前忆苦思甜“爸爸小时候缺吃少穿的,你看你现在,要啥有啥!”
我们这里所说的“要啥有啥”就是特指物质条件。
原来我也疑惑,为什么现在的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孩子们的问题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了呢?
经过不断思考和研究,我发现我们以为的富足,都指的是物质方面的。而精神需求不被满足,才是这个时代孩子共同的痛。
我们认为孩子们“要啥有啥”,这里的“啥”指的都是物质方面的。
孩子觉得他“要啥没啥”这里的“啥”指的是精神方面的。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们必须要先满足下一层次的需求,才能去满足上一层次的需求。
上几代人,因为最底层的生存需求都还无法真正满足,所以不会把太多精力放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上。
而我们的孩子他们都是00后、10后,一生下来就衣食无忧,吃喝拉撒睡样样都能及时满足,而且水平也都比较高了。
所以,他们一生下来就开始探索自我,追求精神世界里的满足。
以前的人,一辈子可能都不会去想“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而这几年我接触的案例中,中学生几乎都有这方面的困惑。
他们会思考:我活着难道就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过上和周围人一样按部就班的生活吗?
甚至有一二年级的小朋友都开始思考“我长大了到底能干啥?!”
我教过的学生中,到了三年级就开始说“我心烦,没有心情学习”
……
凡此种种,我们看到孩子精神方面需求不被满足的感觉越来越严重。
就是因为家长们自己的精神需求曾经也未被很好的满足,一个人给不了自己没有的东西,所以家长需要学习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主要就是心理需求。
也想请大家以后不要在去想“现在条件这么好,孩子们不知道满足”。
我们所谓的“好”指的是物质方面,而孩子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需求。
二、满足需求的几个原则
1.量力而行地去满足物质需求
孩子们都很智慧,他不会提出远远超出自己家庭可承受范围的要求,除非一种情况。
那就是大人常年给孩子提供远远高于家庭实际能力范围的条件。
所以,我们不能为难自己,去满足孩子。如果条件不允许,就真实地向孩子去表达,告诉孩子实际情况,孩子当下可能会埋怨父母,但他过后也能够理解。
2.基本物质需求及时满足
孩子的基本要求,日常饮食玩乐,只要不超出限制,就可以及时满足。
比如孩子平时不是那种看到什么就要什么的,那偶尔一次出门,想要一根棒棒糖,那么完全可以及时满足。
3.超出预期的需求延迟满足
如果家里有的孩子出门还要再买,别人有的也要有一份,或者价格比较昂贵超出限额的,就可以延迟满足。
比如孩子想要和同学一样有台iPad,但需要花费的钱超出每月计划支出,就可以列在愿望清单上。
这样既满足了孩子当下的心理,又能够激发他去想办法实现愿望。
有的孩子过一阵子就忘了这件事,那就暂时不提。
如果孩子一直念念不忘,那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怎样得到?
可以大人出一半,另外一半让孩子自己想办法,他可以去通过做家务赚取劳务费、可以周末去摆地摊、也可以从自己的零用钱里边去攒。
这里其实是关于如何培养孩子财商的部分,一楼我们再专门研究。
总之超出预期的需求,要让孩子学会耐心等待、学会自己想办法满足愿望。
4.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说“不”。
美国有这样一条给父母的备忘录:
别溺爱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的无理要求只是在试探你。
别害怕对我保持公正的态度,这样反倒让我有安全感。
别让我养成坏习惯。在年幼的时候,我得依靠你来判断对错。
所以在孩子的不合理要求面前,我们一定要坚定地说“不”。
5.精神需求,要尽可能得去满足
想要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我们先要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公式。
美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罗娜·雷纳总结了一个沟通句式:“我的感受是X,因为你做了Y,所以请你做Z。”
这个公式用于帮助孩子表达他的感受和需要,是非常适用的,简单分为三步走就是“感受+原因+需求”。
比如孩子说,我很生气(感受)因为爸爸不理我,明明说好一起玩的(原因),我想要爸爸和我玩(需求)。
把这个句式教给孩子,平时多做练习,可以让孩子识别自己的感受,找到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通过哭闹来表达,或者使用错误的表述,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PET父母效能训练》一书中说到,爱的最高形式是彼此都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共同享受在一起的生活。
当我们和孩子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就可以少很多不必要的争吵和烦恼,在带娃路上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