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一幅画,一脉文化传承。
《千里江山图》
作者:王希孟,北宋晚期山水画家,擅青绿山水。
少年天才王希孟
十八岁,是一个人人向往的年纪,现在我们被问起“你今年多大啊?”,很多人会笑着回答“我十八啊!”。没错,十八岁,不仅意味着青春韶华,还意味着无限可能。那么千年以前的十八岁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要讲的就是一位一千多年前十八岁的天才少年——王希孟。
说起王希孟,很多人应该都有所耳闻,他不仅在千年以前闻名遐迩,在今天也是蜚声中外的“名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副长卷在舞台中央徐徐展开,一副著名山水画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幅山水画就是王希孟所作《千里江山图》,而作画那年,他年仅十八岁。
对于王希孟史书中记载寥寥无几,仅有同时期著名权相蔡京在《千里江山图》中的一段题跋可让我们略知一二,题跋大意是说,王希孟16、7岁进入宫中学画,后得到徽宗的赐教,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创作出这幅《千里江山图》呈送给徽宗。由此可知王希孟天资之高,小小年纪,即得到皇帝的赏识,并创作出这幅千古名画。但在完成这幅画之后王希孟便神奇的销声匿迹了,有人说他因感慨民不聊生又献《千里饿殍图》惹怒徽宗,而被刺死;也有人说他因为绘画创作过劳而死,但此种种传说均无史实考证。
尽管对于王希孟我们暂时无从探寻,但是他留下的画作《千里江山图》却大有内容可寻。
江山本似画,内美静中参。大家看完《千里江山图》有怎样的感想呢?是长达11米的大气磅礴,还是小桥流水的江南风情?是高低起伏的崇山峻岭,还是宏伟壮观的跨江大桥?相信这些您从画面中都看到了,那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幅画叫“千里江山图”?为什么在北宋会出现江南风景?那座跨江大桥是不是有名字呢?接下来笔者将一一为您解答。
为何叫“千里江山图”?
宋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诗意”的时代。“江山”,一个富有诗意的“国家”代名词,它兼容了文化与政治两层意义,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概念。“江山”一词指代“国家”,将中国文化中讲究的含蓄、意境之美完美体现。它不仅将抽象名次具象化,也将官方名词诗意化。从政治层面来说,《千里江山图》不仅仅在描绘祖国山河湖泊,更是一种政治意识的体现。图中主峰高耸入云,群峰环绕,就如同群臣依附君主一般。汉学家包华石将此类山水画统称为“江山图”,而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原画是没有名字记载的,它的名字来源于六百多年后乾隆皇帝在此画上的一段题诗“江山千里望......”,并将此画取名为《千里江山图》记录至《石渠宝笈》,从此就有了今天我们所知的《千里江山图》。
为何以江南风景入画?
《千里江山图》的绘画地点在北方,且作画人当时也处在北方一带,但绘画风格与绘画内容却出现了明显的江南趣味,与当时的李成、范宽等画的山水画有明显区别,这是为什么呢?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北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自汉唐以来发展至鼎盛,这为南北方的融合提供了便利。北宋重文抑武,文人士大夫地位提高,审美趣味变得更加含蓄,贵族们看惯了汉唐以来的富丽堂皇,开始追求田园风情,这与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装饰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交通的发展,很多江南物件可以快速输送至宫廷,如竹子、太湖石等。当我们看到《千里江山图》中成片竹林,郁郁葱葱的山峦,在赞叹作者精湛的技艺同时,是否会联想到那个时期的社会面貌?艺术不是客观自然的摹仿,是内在精神的表现,这些不仅只是画家笔下的一抹风光,也是创作者主观意识与当时社会人文的产物。
画作中可探寻的内容还有很多。如宏伟壮观的跨江大桥,据考证极有可能是同一时期的吴江利往桥及垂虹亭,该桥深受文人喜爱,如欧阳修、王安石、朱长文等文人都有作诗称赞。利往桥兼具建筑成就与诗情画意,契合徽宗文化政治的理念。图中还出现了磨坊、各色舟船、屋舍凉亭等,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北宋时期的风土人情、经济文化提供了有力参考。
水墨丹青,绘就万里山河,奇景幻境,诉尽千年人间。十八岁的王希孟用他的《千里江山图》向我们重现了千年以前的宋朝,成为绘画史上一颗最耀眼的明星;今天,十八岁的你,在做些什么呢?为即将到来的高考埋头苦读,还是为未知的前方迷茫踌躇?不管你现在身处何处,希望十八岁的你,依然青春,依然激昂,依然奋勇向前!
小编 | 书说绘画
文字版权 | 本文所有文字除特殊注明外,均归【书说绘画】版权所有。
图片版权 | 本文所有图片除特殊注明外,均归【故宫博物院】网址:https://minghuaji.dpm.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