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超市,看见什么好玩的就要什么,不给买就大哭大闹,这种场景通常让很多家长避之犹恐不及。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这种现象呢?
一、从端正日常教养方式做起,让孩子远离“任性”
一般来说,经常执拗地要求家长买这买那的孩子,都比较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稍不满足就大吵大闹。
这个小毛病的存在,除了跟孩子的心理年龄特点有一定关系外,也跟家长太溺爱孩子有关。有的家长见不得孩子哭,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一哭闹就赶忙去满足其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获得一种意识:只要我坚持自己的主张,耍耍小性子,就没有达不到的目的。
长此以往,孩子就容易变得任性。这样的孩子,看到什么玩具家长不给买时,自然就容易通过哭闹迫使家长就范了。
所以,要防止孩子到超市后闹着买这买那,家长在平时带孩子时就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溺爱、不娇纵,注意给孩子划清行为的界限,违反原则要求的主张,再哭闹也不能妥协,让孩子无法体验任性哭闹带来的好处,从而自觉放弃这种行为。
二、有约在先,果断执行,让孩子在选择中建立规则意识
为了防止孩子任性购物而闹场,家长带他出门前不妨做好约定,可以采取让孩子做出选择的方式,因为孩子对于自己参与的决策,往往更容易执行。
比如,家长可以让孩子选择“跟奶奶呆在家里玩积木”还是“跟妈妈去超市,但不能买东西”,或者让可以让孩子选择“总共可以买不超过X元的玩具”还是“只能买一件玩具”。
一般来说,前种选择更适合那些家里有其他人带孩子的家庭或者妈妈对控制孩子的购物行为心里没底的情况,比如,一旦事先允许孩子买玩具,到时候就拢不住他了。
后种选择则更适合家长去超市孩子就没人带的家庭,或者年龄稍大、已经可以讲通道理并进行理财意识教育的孩子,当然,也适合崇尚“富养”、习惯借去超市的机会让孩子选购一定额度玩具的家庭。
孩子做出选择以后,还可以跟孩子约定遵守或违反规则的奖惩方案,比如,如果孩子能够执行规则,回家后妈妈就可以陪她做一个她喜欢的游戏;如果违反规则,就意味着下次不能再跟妈妈去超市或者一段时期内不能享受喜欢的零食、活动之类的。
规则一旦制定,就要果断执行,一旦“下不为例”,就等于给孩子传达了一个信号:这种东西都是说着玩玩的,可以打破的。如此,不仅不利于通过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也不利于孩子养成诚信的品质。
三、闹场备选方案:转移注意力、“冷处理”或者带离现场
在现场,一旦孩子出现控制不住购物欲望的情况,家长可以选择几个方案:
一种是转移注意力。因为低幼儿尚处在无意注意占优势的年龄,注意力极其容易被新奇或感兴趣的事物转移,当孩子在不该买的玩具前拉不动腿时,家长不妨拿其他好玩或者正打算购买的东西逗引她一下,试试能否把她的注意力转移过去。
一种是冷处理。如果转移注意力孩子不买账,依旧大哭大闹,就不妨实行“冷处理”,不睬他的要求,让孩子因自讨没趣而收场。
一种是带离现场。如果担心孩子的哭闹影响了周围的人,或者周围已经出现了闲言碎语或其他形式的干预,就不妨把孩子带离现场,到一个不会妨碍别人的地方去“冷处理”或倾听他的哭闹,抱紧孩子,允许孩子在哭泣里宣泄失望情绪,同时给她讲清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道理,直至孩子平息下来再重返超市。
这种做法听起来有点“狠心”,但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代价,几次抗争无效后,他们就会渐渐意识到规则的约束,从而变得自觉遵守了。
(按:本文系应《完美孕妇》杂志之邀写成,刊于2012年第10期,此系原文,谢谢编辑老师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