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是我弟弟,今年22岁,大二,物联网技术专业。在这个本应绽放青春,放飞自我,释放心性的年纪,E显得颇为老气,他说话时总是皱起眉头,挤出川字形。你问他问题,他总是眼神游离,左右扫描,好像想要极速搜寻答案回答你,说出口的一瞬间,你又分明看出来他是️如此希望被认可让你满意,眉目间充满期盼和彷徨。
最初,我以为他只是不太习惯社会式的人际交往,慢慢的总会适应。后来,我发觉他总是无精打采,时常睡眼惺忪,有好几次还带着浓浓的黑眼圈。
我问他原因,他也只是说睡眠不太好。有段时间,他睡眠质量尤其差,我让他去看看医生,稳定下睡眠,要不然长期下去会崩的。后来他说要好一些,但是也只能半夜才能睡一点。
到那时我才意识到他是心理上出了问题,他表现出的特征已经是早期抑郁。
有天晚上,我邀他出去玩,聊聊天。我对他说E,你心里到底有什么结打不开。为什么让这个结折磨自己。
他长叹一口气,眼神中流露出哀伤。随即我递给他一支烟,本不抽烟的他,接过烟,开始述说那个盘桓在心里的结。
在这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我们两兄弟的榜样,我们都渴望做一个像他一样正直、勤奋、坚韧、自力更生的男人,并由衷的希望得到其认可。有我这个哥哥走在他前面,他的一切开始不由自主的被拿来做对比,他渴望超越我,然而事与愿违,他的成绩并不如我这个哥哥,体育成绩极好的他却总是被父亲认为无用。
E从高二起,几乎夜夜无眠。我不知道他是如何撑过那些年的,那时我固定每周给他一个电话,可是他从没向我提起此事。高考被E认为是逆袭的最好战役,可惜最后事与愿违,他考的很差,他说自己恍恍惚惚好像没涂机读卡又清晰觉得只是把答案写在了题目册,他说自己考前很困,每天都靠抹风油精强打精神,最后风油精的刺激作用甚至灼伤其皮肤。
得知成绩的那一刻,他觉得父亲一定很失望。他说我也不想读了,读也没意思,他说我参加高考最大的动力只是想得到父亲认可。我曾经想成为你,成为父亲口中的那个你。因此,我也曾恨你。恨你比我优秀,比我先得到认可。
听了他的话,我深吸一口烟,略感哀伤的淡淡的说:其实,我和你一样,试图得到父亲大人的认可。不幸的是,我一直认为从没认可过我,要不是现在听你说起。不过,就算现在知道了又有什么意义呢,毕竟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它始终没出现,对于现在的而言我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
其实E,你无需成为我,也无需成为任何人,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你很优秀(也许那种优秀不是其他人期望的),你无需刻意得到任何人的认可。你要想别人认可你,首先要认可自己。
你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你只能先满足你自己。
否则你无法满足任何人。
2
每个人都是基于自己期望形成现实的认知与渴望。
我的一个朋友R,89年,正值而立之年。最近她和父母的关系空前恶化,甚至与父母断绝联系。若有来电,要么不接要么挂断。
按照R的说法不接比接好,接就意味着一场咆哮,最后不欢而散。
我见过不少这样的现象:小初高期间唯恐你与异性接触,大学一毕业唯恐你不能马上结婚生子。这种现象在男性身上尤为明显。毕竟现在中国男女比例失调,找对象难,结婚难。一个普通家庭想要娶个媳妇,基本都是举全家之力。
R就处在这样的境地——非富裕家庭,工作也一般般。适婚年龄的他不断相亲,越相亲越失望,因为他觉得双方已经不是在看双方适合不适合了,而是看谁的筹码更丰厚,更能打动人。有次相亲过程中,他无意间发现一个姑娘同个时间段的相亲对象竟有数个,听完家庭情况后,三言两语便草草了事。
R最初是为了了却父母的期望而相亲,也带着“万一此次的相亲对象就是命中注定的缘分”之类的想法欣然前往。然而每次相完亲,父母都要追问他:对方怎么样,感觉如何,对你感觉怎么样。开始R还是如实相告,直到相亲多次无果其父大发雷霆,责骂其不懂事,到了现在你还挑什么挑。R忍无可忍,挂断电话。
大多守旧的老一辈完全不明白现在人婚姻的处境以及彼此对生活的要求。他们认为你到了适婚年龄,那么你就该结婚,你不结婚,就是挑剔,就是不懂事。
现在已经不是包办婚姻时代,婚姻是你情我愿的事情。不是你想怎样便怎样,也不是见个面就能结婚的事情。
之于爱情,之于婚姻,男女双方都有选择的权利。它不像菜市场买菜,你想哪颗就哪颗。
后来,R问我如果还有相亲的人,我TM还去不去。
我说,如果你只是为了满足父母对你相亲的期望,就像被赶上架的鸭子,那么你没有太大必要去。如果你带着对未来缘分的期望,我希望你有继续尝试的勇气。谁知道下一个人是不是适合你;又有谁知道,对方会因你一个怎样的举动而喜欢上你。
总之,R你记住:你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你也无法让所有人认可。你的所作所为应该优先满足自己,否则你无力满足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