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报大人的第三期写作营,其实经历了一番犹豫挣扎。
当时,关注报大人的公众号已有一段时间,作为曾经的财经记者,遍访商界大佬的自由作家,而今他却在福建龙潭古村打造“豹舍”,作为读书写作住宿的空间,这简直就是白云青山间的乌托邦,自会让人心生向往。我喜欢他写的书评时文,观点总是那么独到,总能给人带来深思。读到他组织的写作营的作品,纯粹是发自内心的写自己,写生活,对于这样的形式,我亦颇感兴趣。
我喜欢文字,也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与自己进行对话和思考,但写得过于随性,东一锤子,西一榔头,如同踩着西瓜皮,滑哪儿写哪儿,有时明明有好的素材,又因自己拖拉懒惰的个性,写了个开头,就烂在了草稿箱里,想来也是颇为可惜。于是,在看到写作营第三期的开营消息,也就咬咬牙报了名,想逼逼自己,把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固化起来,也希望能有人对自己的文字给予点评指正。
群里的学员有七十多人,来自天南海北,年龄不同,身份各异,但对文字都有一份热衷。群主沐沐每天会提供一个主题,供大家参考,如:亲情,过年,好书推荐……这样的主题,既切合实际,又绝不会让你无话可说,实为深入浅出的引领。说老实话,最初发文还是颇有压力的,毕竟学员们每天作业看过来,藏龙卧虎真不在少数:小说、散文、诗歌形式不拘,五百、一千、两千,可长可短,有写实,有魔幻,有意识流……这里就是爱好写作之人打开自我,放飞内心的道场,身处其中,会有莫名的兴奋和期许,你总能在她(他)的文字中,嗅到熟稔的气息,对于文字的共同爱好,会让一颗颗灵魂瞬间走近。
第一次发文,颇为忐忑,好在当时期末考试已结束,绷紧的神经开始松弛,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于是白天有所感,便随手记录于朋友圈,晚上再把文章挪至“简书”,转发至群里,完成作业。群主沐沐是个尽责之人,每天都会从作业中挑出有代表性的进行评点。她的评点,十分精准到位,每篇文章的优劣,总能通过和婉的言辞,从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做出公正评价,让人了然于心,心服口服。不止一次,她的评点发出时间都是后半夜,敬业精神由此可见一斑。身为语文老师,平日里我也一直教孩子作文,可论写作功力,点评水平,确实该好好向沐沐学习。
群里还有可爱的队友,比如这位叫“朱月清”的热情女士,她会不辞辛劳地看群里的文章,并写下真挚留言,让人倍感温暖。我相信群里的很多学员,都跟我一样,带着怀疑抱着戒心走进这里,即便知道“言为心声”,依然不敢轻易打开心门,但她不一样。看她的文章头像,这是个对茶情有独钟对佛学体悟颇深的北方女子,许是茶的滋养,许是佛学的浸润,世间的一切,在她那都是美好温润的,她每天借助自己的文字,把这样的美好,传递给了群里的每一个陌生人,让大家不知不觉亲近了起来。她说喜欢我写的江南雨,真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们能有缘相聚江南。
时间就这么不知不觉,我确实很努力地逼着自己写作,特别是过年的日子,即使半夜,也不敢让自己懈怠,即使行驶在路上,只要有所感,也会在手机上及时记录下来,此刻翻看,还是小有成就的。
我坚持写作,还有一个目的,是想给班上的孩子做个榜样。现如今的语文教学,阅读写作都是重头戏,是语文素养最最难以提升的地方,除了老老实实去读去写去亲近文字,决没有捷径可走。身为语文老师,你不读,如何叫学生读?你不写,如何指导学生写?于是,放假之前,我和学生有约,只要能每周坚持三篇随笔记录生活,且班级群里分享,开学他(她)便可报上书目让老班我买单。为了鼓励他们写作,我把自己的文章分享到群里,介绍他们使用简书APP,班上有个娃真做到了每天一文,从刚放假时的厦门游记,到这几日娃苏州补课小记,他的紧张充实的寒假生活就以这样的方式留存了下来,真是让人惊喜。还有个娃放假前还在吐槽作文没东西可写,今天也骄傲地宣称,他完成了九篇文章,且质量可圈可点。截止今日,班上有七八个孩子完成了写作约定,这是我参加写作营的意外收获,可喜可贺。
这一个月,我也有过坚持不住,群里发红包的时候(群里规定,没交作业,要主动在群里发一个十元红包,以示惩罚),好在只有两天。其实到后来,每天不写点东西,便会觉得心里不安,写作真就这么成了一种习惯,成了生活的必须。你会发现,只要愿意写,吃喝拉撒可入文,菜米油盐皆文章,一花一草皆有情。生活原本琐碎,这样的写作,却能让你在琐碎里看到美好,在凡尘里咀嚼出情味,世间也变得缤纷绚丽起来。
感谢这样的坚持,让人邂逅美好!
附我班某娃今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