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到一个金融界资深人士职业生涯经历的复盘,说自己从毕业到成功转型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
为此,她发出灵魂感叹:与那些一开始入对行的人相比,自己不断地换行换岗,损失了太多的钱,也大大延缓了自己的发展速度!
她的问题出在哪儿了?很简单,不过就是缺乏职业生涯的规划而已:没有去认真了解整个金融领域不同板块和岗位的特点;没有思考和探索哪个方向是符合自己的;在感觉工作不合适时,也没有去反思,只是急于转换,导致试错成本过高,成为一个“穷忙族”。
“穷忙族”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指那些拼命工作仍然无法摆脱最低水准生活的人们。
而后来日本经济学家门仓贵史对“穷忙族”下的定义可能更符合当今很多人的状态:每天繁忙地工作却依然不能过上富裕生活。
更有网友用最通俗的话将其解释为“越忙越穷,越穷越要忙”。
据网上曝料,现在的白领有一半是“穷忙族”,其核心原因就是一个:缺少职业规划。
可见,能否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只关系到未来成就的大小,更关系到一个人的幸福指数、生活质量。
尤其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以共享经济为特征的时代,依靠组织安排工作的传统职业生涯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做什么工作、更换几次工作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做好职业规划更成为重中之重。
《希望在行动:生涯浮流与职业生涯发展》这本书正是因此应运而生。这是一本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想的教材,被称为是“生涯发展教育流派的典藏之作”。书中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决策方法,可以为处于不同职业发展时期的人提供指导。其核心理念就是:用“自我澄清”创设个性化的生涯愿景。
在职业生涯决策过程中,如果缺乏自我澄清,那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虽然看起来潇洒,却充满了太多的冒险、不确定性,是否能达成目标更不可知。
那么,如何自我澄清?需要澄清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01、我是谁?我希望成为谁?
自我澄清的第一步就是要深入的了解自己,也就是搞懂“我是谁?我希望成为谁?”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根据书中提供的价值观列表(见下图),选出5个以内的价值观,并按照你认为的重要程度排序。
之后再将这几个价值观连缀起来,写成一段叙述性的文字。比如:我希望从事一份有创造性、又有财务保障的职业,年收入至少15万元,并且有一定的空闲时间让我阅读和锻炼。
这个描述可以为我们将来选定职业指引一个方向。
第二,想一下自己渴望在人生中经历的事,然后再回顾童年经历,看看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为什么要梳理人生经历?因为确定职业方向,其实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榜样有关。
比如,特蕾莎在童年时就把虚拟人物“神奇女侠”当成偶像,所以后来她选择做一名公益辩护律师,帮助客户应对人生的挑战。
因此,第三点,就是找出2-3个自己崇拜的人,可以是父母、偶像、英雄甚至是孙悟空这类的虚拟人物,然后梳理一下自己与榜样之间的异同点。
你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恰恰就应该是你的奋斗目标。
比如你注意到榜样有极强的演讲能力,而自己恰恰不擅长,那就可以把成为一个优秀的演讲人作为奋斗目标。然后就可以根据设定的目标,来制定对应的措施,进而推动目标的实现了。
以上就是自我澄清的第一步,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是在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因此这种自我澄清也需要随着成长不断地进行、随时做出调整。这个任务是永无止境的。
02、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研究,对象是1500名商学院学生。这些学生被分为两组,第一组有1245人,他们上大学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赚钱;第二组只有255人,他们的目标是为了将来从事自己更为关注的事情。
20年后,研究人员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有101人成了百万富翁。值得关注的是,这101人中只有1人来自第一组,其余的100人都来自第二组。
这个研究充分证实了兴趣爱好对成功的影响力。因此,在选定职业前,首先确定自己的爱好非常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爱好绝不是一个极其具体的项目,比如爱打乒乓球、爱读书,而是要通过具体的喜好总结出你的兴趣取向。
首先你要列出在休息、工作和居家期间喜欢做的所有事情,然后选出最感情趣的5件事,针对每件事分别回答以下5个问题:我上次做这件事是什么时候?我是独自做这件事还是和别人一起做的?做这件事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我从这件事情中获得了什么?我需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有更多的可能去做这件事?
全部梳理之后,我们再把这5件事进行对比,找出共性的东西。比如,你会发现自己喜欢做挑战性的工作、喜欢与人合作、喜欢冒险等等。
之后再列出5件不喜欢的事,同样找出共性的东西,比如:不喜欢独处、不喜欢关注细枝末节等。
这样,通过对自己兴趣的深入探索,我们就可以为自己确定一个职业的大方向。具体哪些方向,可以著名职业生涯发展专家约翰·霍兰德博士研发的职业兴趣分类系统。书中对这个系统做了详细的介绍,简单说就是,它按兴趣将职业分成为6种不同的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
当然,要就业,只有兴趣还不行,一定要有相应的技能。但是,这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又有些天方夜谭。毕竟,纸上谈兵并不被认为是有工作经验。
针对这一点,书中提到了“可迁移技能”一词。
所谓可迁移技能,就是那些能够从一份工作中转移运用到另一份工作中的、可以用来完成许多类型工作的技能。一般来说,最基本的可迁移技能包括基本读写能力、合作能力、多语言能力、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等。
当你要应聘某家公司时,就可以通过梳理这些可迁移技能,来推销自己。在表述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将你的技能改写为应聘公司使用的语言风格。
兴趣是航标,技能是敲门砖,两相结合,就会让你与理想近在咫尺。
03、你的价值观如何?职场中的哪些要素对你最具吸引力?
此时虽然你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求职方向,但在最终选择具体单位、具体岗位时还会面临很多选择。比如一个离家较远,有着较高的独立性但责任也比较大的岗位,和一个离家很近、需要与人合作的工作,你会选择哪一个?
这是一个重要的决策问题。需要我们探索出自己的价值观,才可能做出最终的决定。
书中提供了一个职场吸引力模型,这是帮助我们全面系统审视自己价值观的非常好的工具。
这个模型的主要功能是明确对个人和组织都适用的10个吸引要素,具体如下:
1、报酬福利,包括工资、福利和带薪休假等
2、工作地点和工作环境
3、是否有良好的人际互动氛围
4、能否从他人那里获得认同、尊重和赞誉
5、对社会的贡献值
6、工作适配度
7、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度
8、是否鼓励员工的自我发展与成长
9、责任大小
10、创新性
了解了这10个要素后,我们就需要花时间思考,把它们按照自己以为的重要程度做个排序,然后再将备选工作逐一对照,这样就可以很轻松地做出决策了。
需要强调的是,职场吸引力要素排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境况下,我们看重的要素就会发生变化。比如女孩子们一旦结婚生子,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度排序很可能就会提升。
写在最后
有人问米开朗基罗,他是如何雕刻出《大卫》的。他说:“很简单,我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并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只是凿去多余的石头,《大卫》就诞生了。”
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其实也可以说是雕塑“大卫”的过程。通过自我澄清,不断去除不适合自己的因素,职业方向自然从模糊中诞生,希望也就不再渺茫。
最爱书末一句话:成大事者,极度理想,超级现实。
献给所有徘徊在职业生涯十字路口的你们。
我是会读书变现的@酸菜鱼夫人。
后面我还会分享很多我的读书、写作心得,希望与你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