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更的第27天,不知不觉快一个月了。
今天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模型,观点来自《少有人走过的路》系列的第三本,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讲的是人生困难重重,我们要怎样去面对心灵的痛苦以及人生的灾难,书中说只要小小的3个步骤即可。
第一步,无论何时,只要你感受到了心灵的痛苦,就自问一下:我的痛苦是存在性的还是神经官能性的?这一痛苦是帮助我成长,还是限制了你?
第二步,如果确定你正在经历神经官能性痛苦,并妨碍了你的生活,下一步就要自问:
如果没有这些焦虑和痛苦,我会怎样呢?
第三步,拉开架势,假戏真做。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转换视角,调整惯性思维的方法。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的天性是倾向于去忽视、逃避,或者干脆就坐在原地不起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也不必去过分苛责自己,不过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对痛苦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也是愚蠢的,我们要去学会分清在自己面前的是什么样的痛苦,作者也把这种痛苦称为“积极的痛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中历练自己,而这些与痛苦作斗争的经历可以帮我们慢慢走向成熟。
插句题外话,我们这里讨论的是主要是关于精神方面的,身体层面的痛苦不在此范畴,不过,一味地忍受身体方面的痛苦,在我看来是毫无裨益的,假如不慎跌倒导致的疼痛,那么直接去医院看医生比留在原地充分感受它要好得多。
在这里作者把积极的痛苦分成2种:存在性痛苦和神经官能性痛苦。
我的理解是“存在性痛苦”是可以帮助我们成长、体验人生多样性的一种良药。比如说孩子要上小学了,家长会担心孩子在学校不能好好照顾自己、跟小朋友不能好好相处、不适应学校的环境等等。可能突然换了环境以及教学方式小朋友一时间不适应,随着逐步的熟悉情况,孩子最终会学会如何融入集体生活、照顾自己、交到朋友。
神经官能性痛苦更倾向于“过分的杞人忧天”,太多的神经官能性痛苦会阻碍前进的步伐、让我们在纷繁的思绪中畏手缩脚,困在自己的套子里。我觉得书中举得特别好一个例子是这样的:比如你打高尔夫需要14根球杆,但你却在袋子里装了87根,多余的球杆不仅毫无用处,反而会成为你的负担。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比如家长担心孩子在去学校的路上会遭遇歹徒、出交通意外、卷入不好的社会事件等。
存在性痛苦能促进我们心智的成熟,但太多的神经官能性痛苦却不仅不能提升我们的生存状态,还会妨碍我们的生存。那么我们要怎样去应对心灵的痛苦呢,作者给出了3个步骤。
第一步,无论何时,只要你感受到了心灵的痛苦,就自问一下:我的痛苦是存在性的还是神经官能性的?这一痛苦是帮助我成长,还是限制了你?
第二步,如果确定你正在经历神经官能性痛苦,并妨碍了你的生活,下一步就要自问:
如果没有这些焦虑和痛苦,我会怎样呢?
第三步,拉开架势,假戏真做。
举个例子,前几天回到家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房间很乱、就想整理一下,但是懒癌上身之后,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不打扫卫生的借口。
然后,今天我就问自己:懒惰可以帮助我把房间变整洁吗?忽视房间脏乱、那么我内心就会舒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于是我意识到每当有了“去打扫房间”的念头时,却被自己硬压下去是多么不利于开始做这件事。
第二步,我开始回忆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我保持周围环境整洁的经历,同时问自己:如果我把保持房间整洁作为一个原则,我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可以肯定的是,我一定不会忍受在很乱的屋子里睡几天的时间,而是在回到家的第一天就把房间收拾妥帖,然后才会安心睡着。
于是,我把今天当作一个很普通的、到了例行收拾屋子的日子,开始收拾乱放的物品。而不是去责怪自己居然这么懒,放了好几天才开始……
我觉得这个方法对我最大的启示是不给自己贴标签,而是从现在开始把自己看作没有那个缺点的人,然后开始行动。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不必在原地为了没有直面痛苦的勇气而苛责自己或是干脆就被痛苦击倒在地。
我可以在认清现状之后,勇敢地直面痛苦,一鼓作气,假戏真做,然后把它变成现实。人生苦难重重,那又怎样呢?我们会在痛苦的历练中慢慢成熟,慢慢变成更勇敢的人呀~
我正在参加”挑战耐心”设定一个小目标,然后坚持做1年。 如果你有兴趣挑战一下自己,欢迎加入我们呀~